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7篇

时间:2023-06-28 科教文卫 点击: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1

习近平“三农”思想在xx的发展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xx“三农”问题,先后三次来我省调研考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

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 ”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问题。我省各级党委坚持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真正发挥“头雁效应”,集聚强大合力。

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什么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第一次提出什么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最大政策”,并提出了“三个坚持”的要求。我省遵循这一新论述积极探索。一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开展“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省家庭农场7.7万余户,位居全国第一。三是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合肥市在全国创造了农村产权交易的“合肥模式”。 2016年,金寨县成为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

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土地经营权流转“三个相适应”的重要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思想的重大创新。 2017年12月1日,在天长市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认为该市“为全国创造了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截至目前,xx全省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总村数已达1253个,覆盖所有县(市、区)。

关于农村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如何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重申了农村改革“四个不能”的底线,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工作原则。我省遵循这些原则坚持进行系统改革、整体改革、协同改革。尤其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林长制,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三是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共同体建设。天长市是全国第一批医改示范县。 2016年,在该市召开了工作现场会,推广天长医改模式。目前,全省医共体扩大到66个县(市、区)。此外,我省财政、金融领域也开展了配套改革。

关于发展现代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要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发展的“3大任务”,也是比较集中阐述了新时代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如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现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我省明确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目标任务。一是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目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5%,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三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四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在政策上,“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第一次集中阐述农民增收问题,并且明确了“两个不让吃亏”的政策底线,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动体现。我省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多环节发力。 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2758元,增速连续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8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

关于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县走访调研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关键是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我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目前,全省贫困人口降到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2.2%。

关于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要体现农村特点,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不要把乡情美景都弄没了,不要把乡村传统文化都搞丢了。 ”这些论述指明了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我省是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省。全省始终坚持着力构建统筹城乡规划新机制,着力构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新机制,着力构建城乡环境治理新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着力构建村庄长效管护新机制。已建成了全国唯一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策性担保体系。

关于农村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这是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优先方向”,第一次提出要树立“四个治理”的新理念,是从国情出发对农村基层民主、基层管理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我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广大农民贴心人。”“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明确指出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战斗堡垒作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我省制定实施了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见和农村建设标准,做到“干有目标、做有标尺、评有依据”。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保障工程3年行动计划,把基层党建保障纳入全省33项重点民生工程,不断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2

做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

40年前发端于安徽小岗的“大包干”宛如一声春雷,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唤醒了沉睡的大地。4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出,标志着中国农村改革进入新阶段。在新时代农村改革中,必须高扬小岗精神,尊重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作用,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离不开农村产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只有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农业才能为经济发展做出更高水平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农业强”才会落到实处,有效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差异化的农产品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家粮食安全。只有实现了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村具备较为健全的造血功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农村美”才能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只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进一步激励农民,维护好发展好农民利益,实现“农民富”这一目标。

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时代机遇

首先,党中央对于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工农互促,城乡互补,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和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框架。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相关改革,让广大干部群众吃了长效“定心丸”,大大消除了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环境不确定因素。

其次,农村改革已取得若干重要成果。农村改革以来,小岗精神已成为安徽人民的宝贵财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近年来安徽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8年3月,全省拥有家庭农场7.7万个,位居全国第一。安徽还率先出台培育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意见。这些均表明安徽实现乡村振兴已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础。

第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等相关措施,促进了高质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这些不仅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保障,有利于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也必将有利于农村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

第四,互联网技术为产业振兴插上了“翅膀”。京东、阿里巴巴、苏宁近年来大力布局农村市场,全国各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农产品、农村特色旅游项目在城乡之间的壁垒完全打破,农村智慧经济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当然,乡村产业振兴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是新型城镇化带来人口大量流出。2017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x%。农民工总量x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x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的x%和x%。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绝对数量在逐渐减少,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17年,安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x%,65周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为x%。 “谁来种地”成为重大现实难题。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以及近年来农资、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四是农业生产风险性因素凸现。灾害性天气频发、市场价格波动等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风险。此外,农业规模经营在提高集约化程度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因素的集中。

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多维路径

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必须牢牢抓住时代机遇,妥善应对好各种现实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弘扬小岗精神,科学选择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路径,进一步深化改革,抓实工作。

进一步理顺城乡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基础。过去由于缺少相应政策支持,留守在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就当前而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正在蓬勃推进的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出台的支持和鼓励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等,均有助于高素质人力资本回流农村,也必将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要及时出台促进城乡居民有序相互流动的制度安排,鼓励高素质人力资本通过下派、挂职、兼职等多种形式前往农村发挥作用,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支持。

进一步改进技术供给,不断巩固乡村产业振兴的技术基础。当前乡村产业振兴依然受制于农业生产技术、天气预报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技术瓶颈。开发并推广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农村产业振兴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要加强对中长期天气预报技术和超短期天气预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智慧农业工程,强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相关投资主体掌握必要的营销、管理、金融、法学等知识,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完善乡村产业振兴的制度基础。通过制度供给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三权分置”格局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业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组织形式提供发展的制度空间。进一步改革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农村产业振兴的制度基础。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3

乡村振兴亟待破解人才匮乏难题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解决多年沉淀和积压的农业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还要化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矛盾,包括一些政策和制度的调整与完善。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改革再出发,以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破解难题、开拓新境。现仅就乡村振兴实施主体问题,谈两点看法。

鼓励和吸引城市各类人员返回并驻留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宝贵的人才资源

做任何事都离不开找到适合的人,得其人则兴,失其人则亡。在我国农村发生的历史巨变中,不仅优秀青年通过考大学或各种招考离乡进城,而且绝大多数青壮年乃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都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他们活动的场所转移到城市,生活的主要收入也来自城市。这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甚至“以工为主、以耕为辅”家计生活模式,是目前我国多数农民家庭的选择。这对农民来说,由于增加了收入,当然是利大于弊;但对农村生产发展来说,由于缺少了最有活力的青年和壮年人群,则是弊大于利。它不仅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的态势,而且乡村缺人气、缺生机、缺活力等现象较为普遍,原有维系农村基本生产生活秩序的社会结构也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内涵演变和功能弱化。

面对这些农村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振兴主体缺乏数量,更须提高质量的问题。我们要鼓励和倡导城市各行各业人士,包括各级领导干部,工商企业界人士,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专家学者退休或退职还乡,为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平衡发展作出贡献。然而,我们现行的各项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购房,在城市购买“五险一金”,乃至享受城市教育、医疗等诸多社保福利,但对于城市人口进入农村工作生活,除了各省直和市直单位派往农村驻点扶贫的干部以外,其他人员却几乎没有享受到允许或鼓励的政策措施。如住宅问题,不论是各地自愿下乡人士,还是武汉市推行的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除了极少数返回老家者可住原来自有住房外,几乎都是租借农村住房。如果城市各阶层人士告老还乡发挥余热,或退职下乡创业兴业,或在农村生活享受山水田园风光,连最基本的居住都难作长远之计,无疑对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多更好作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解决城市下乡者的安居问题?对于离退休返乡者的养老待遇和医疗保障等如何实行方便划转和高质量对接?对于离退休干部和专家学者等各界下乡支持农村建设者如何进行大力宣传,对于突出贡献者给予荣誉和表彰?可以说,在为乡村振兴提供最核心的人才资源问题上,尚有诸多难题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逐一解决。

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障

 

乡村振兴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振兴,离不开各级干部队伍的坚强领导和艰苦努力。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不仅村“两委”成员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而且还有不少年轻的乡镇公务员因自身生活的诸多困难未得到解决,而对扎根乡村缺乏热情。村“两委”成员老龄化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岗位待遇低、任务重,青壮年能人绝大多数进城创业,只能就汤下面。乡镇公务员队伍流动性大,主要是按照现行政策,乡镇公务员一律要公开招考,本乡本土人员虽有久远之志,却往往竞争不过外地参考人员,而外地青年录取为乡镇公务员以后,多数把它作为进一步调动或考试升迁的跳板。乡镇青年公务员队伍的不稳定,无疑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树立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回乡知识青年、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村“两委”选举,切实把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统筹协调水平高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增强其凝聚力和执行力。在乡镇公务员考录中,能否既遵循公开、公平的原则,又适当注重本乡本土参考青年的录取比例,使更多热爱家乡、乐于建设家乡的优秀青年能够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

加强农村干部人才建设,稳定基层“三农”工作队伍,还要从经费和制度保障层面着手,适当提高下乡补助标准,以绩效考核为抓手,运用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等多种方法,完善乡村人才和基层干部吸纳、使用机制。同时,要构建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为乡村干部人才队伍“加油充电”、提升能力搭建平台。从长远看,建议国家面向全国涉农院校和各地大学生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由国家承担相关学习费用,对口培养毕业后到农村工作的各类人才,彻底解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家园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4

激发农民乡村振兴内驱力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激发主体内驱力,让他们“想振兴”“能振兴”“会振兴”。

更加突出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从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究,不论是耕者有其田,还是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农民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农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实践例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突出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把他们作为改革、发展、创新的主体。要让农民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激发出来。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将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相比较,其内涵与外延都有很大的提升,但其主体性因素,仍然离不开农民。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中,明确了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充分说明,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调动农民参与振兴、实践振兴、分享振兴成果的积极性。 “三农”工作的长期实践也表明,当农业农村发展战略与农民切身利益挂钩,就能够有效挖掘出农民的智慧,充分激发他们在振兴实践中的內驱力,调动农民伟大创举的潜能。

让农民“想振兴”“能振兴”“会振兴”

提高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能力,激发农民“想振兴”的意愿。改革者从来都承认创造的当代性和主动性,并把历史看作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的创造性劳动的历史。改革不仅是自我革新,更是历史自觉,树立广大农民的振兴信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汇聚乡村振兴正能量,赋予农民更多选择振兴乡村产业的权力,让农民在振兴乡村资源分配中处于优先位置,致力于振兴产业,实现产业兴旺,提高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能力,是发挥乡村振兴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抓产业必须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树品牌,要持续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从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上,逐步实现“农业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类政策支持,激发农民“能振兴”的信心。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体制顺了机制活了,乡村社会才会活力涌现,各项事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关键要精准突破、释放红利,提供系统而有效的政策,重点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制度改革上寻求突破,健全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流动配置的体制机制,如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制度改革,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进一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会振兴”的能力。乡村振兴离不开热爱乡土的带头人,中国农村现有2.8亿多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领域,从事非农产业。在数以亿计的以老人、妇女为主体的小规模兼业农户之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兴起。要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壮大生产经营主体队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快提高务农农民职业化程度。通过教育培训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使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在乡村振兴中学会创业、致富和发展的本领,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基础,逐步实现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化。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次问题。

乡村振兴充分体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激发广大农民乡村振兴的內驱力,要统筹谋划、科学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在推动过程中,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五个振兴”对各项工作的新要求。在推动环节上,要聚力制度设计、政策创新、指导服务上想办法、求突破。立足农民主体,激发主体动力,助力动力内生,实现内生物化,真正从唤醒广大农民“想振兴”的意愿上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从增强农民“能振兴”的信心上调动亿万农民的主动性,从提高农民“会振兴”的能力上调动亿万农民的创造性。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5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小岗精神首先是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其核心和灵魂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引领农村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安徽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示范引领作用,中央在出台一些改革举措之前,多数会来安徽调研;我们的一些意见建议也经常被采纳并上升为国家政策。进入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弘扬小岗精神,通过深化改革,推动机制创新、产业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着力在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上下功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此之前,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统一劳动、统一计工分、统一核算,强调的是“统”的一面。实践证明,“统”得过死,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小岗人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包干到户,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被平均分配到千家万户,改革初始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近年来土地“分”得过散的弊端日益显现,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新形势下农业经营机制应做到“统”“分”结合。一是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了产业、要素、利益三者紧密联结,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11月,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培育力度,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关资金,重点用于示范联合体创建和支持联合体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今年再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0家,新增省示范联合体150家。二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 “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要看到的是,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仍占多数,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重点是要在经营性服务上发力,支持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托管、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或菜单式服务,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着力在激发农村要素活力上下功夫。当前,农村和城市的财富差距不仅仅反映在收入上,最重要的是财产差距,因为城市的资产流动、增值要快得多。如何为农村的土地、集体资产等赋权,实现资产的流动增值,这是农村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来源。为此我们应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创新承包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我省于2016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目前全省113个县(市、区)成果确权数据已全部通过农业部初检,下一步将完成确权数据脱密工作,全面建成县级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管理应用平台,推动确权成果在农业补贴、抵押担保、土地流转、农业保险、征地补偿等方面的应用,释放土地权能。二是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部署深化农村改革6项重点任务时,第一项就是“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这项改革,清产核资是基础性的工作。我们把2018年作为清产核资工作攻坚年,年底前完成资产清查数据上报,在此基础上,按照“先行试点、有序扩面、全面推开”的方针,积极稳当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的“红本子”变成“活资产”。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三变”改革是我省的创新举措,通过盘活土地、资金等要素,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一举两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今年我省将在每个市至少选择1个县整县推进,鼓励其他地方扩大改革覆盖面,让“三变”改革成为农民财产性收入新的增长点。

着力在创新农村产业形态和模式上下功夫。据统计,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x%。也就是说,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正在从传统的工业、农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就我省来说,2017年“一产”也就是传统种养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降到x%以下,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快速成长,成为拉动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新亮点。下一步,我省要重点主攻两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涵盖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是农村产业融合最直接的产业形态,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产品实现了优质优价,餐饮实现了产品增值,住宿实现了资产增值,景观实现了功能增值,销售实现了就地消化,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市民的心情好起来,满足了“看山望水忆乡愁”的愿望。今年我们将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有市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特色节庆活动,新创建省级示范县2个、示范点x个,新增休闲农业经营主体x家,力争全省休闲农业综合营业收入达到x亿元。二是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一直以来,由于受地理环境、发展条件等影响,好的农产品要想打出知名度、卖出好价钱比较难。现在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引导普通农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全国性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今年力争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00亿元。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推动我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6

推动小岗走在乡村振兴前列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中国改革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改革开放40年,小岗人传承与丰富小岗精神,不断把改革发展推向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以来,小岗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进入新时代,小岗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进一步弘扬和升华小岗精神,提高改革标杆,讲好小岗故事,擦亮小岗名片,奋力走在乡村振兴前列。

小岗村改革发展新成就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视察并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做出“三个坚定不移”等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小岗村倍感荣耀,备受鼓舞,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一是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 2012年,小岗村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2015年7月,颁发了全省“第一证”,稳定了承包权;对集体土地全部进行了确权,巩固了所有权;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用活了经营权。完成了小型水利“两证一书”改革,启动了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颁证。实施了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进行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首次分红,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到“人人分红”。二是以办好农民最急需最期盼的事情为切入点,持续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水平。小岗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村内村外路网完善,改造新建民居1002套,新增绿化近百万平方米,建成大包干纪念馆等一批重大设施,建成国家4A级景区,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日益完善,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三是以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为方向,加快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已完成近一半农田的高标准治理,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农机化综合水平79%,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和设施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耕地流转率61.2%,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四是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做优一产,与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垦、黑龙江农垦合作成效显著;做强二产,小岗农副产品加工园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齐头并进,福建盼盼食品等大企业大项目陆续落地;做大三产,红色旅游、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形成了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核心、旅游业为重点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

新时代小岗振兴再出发

小岗村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农村改革史的生动缩影与鲜活标本,其凝聚出的小岗精神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思想内涵。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中,蕴含着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的小岗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升华,继续发挥着动力支持和价值引领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突出改革重点,坚守改革底线,努力推动新时代小岗振兴再出发。

第一,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履行好基层党建这个政治责任,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强队伍,以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战斗堡垒,充分汇聚内力外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第二,抓住农村改革这个“主旋律”。落实好八个方面60项工作任务,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公共服务、强化保障机制。深化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让“红证书”变“活资产”;结合小岗村民集中居住和旅游发展特点,探索农村宅基地和农房“三权分置”;探索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与安徽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等方式,实行全村授信,破解金融进村难题。

第三,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三大体系: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鼓励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好田园综合体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村集体参股、农民参与,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三产融合新载体;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力争两年内完成剩下的农田治理,实现“小田变大田、一家一块田”,探索“股田”;围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景区创建、教育培训、集体经济等发展平台,加快小岗产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招大引强落户产业园;加快推进小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争取全国更多县在小岗设立线上线下融合的优质农产品展示馆;争取小岗干部学院二期早日投入使用,逐步培育会展和论坛经济。依托小岗创发公司积极开展品牌合作,促使“资源变资产,品牌变金牌”。成立小岗村旅游、环卫、绿化等公司,壮大集体经济。

第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着力建设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美丽小岗,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治理有效。坚持依法治村,打造平安小岗;创新社会管理,注重发挥乡贤作用;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探索村民变居民的社会管理模式;加快石马新区、文体中心和农民公园等项目建设,实现全体村民共享公共服务;提升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培育新生代“带头人”;修订村规民约,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探索建立村党委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7

小岗精神的本质特征和主要内涵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xx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小岗村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支持其改革创新、快速发展,勇当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同时注重总结推广小岗经验,2018年提出“抓小岗促全市”,以小岗精神引领全市经济社会特别是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弘扬小岗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小岗精神的本质特征与主要内涵。

小岗精神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前后70年,党领导小岗村发展的实践看,小岗精神的本质是:为促进基础薄弱村拔“穷根”、解决温饱、走向富裕、实现振兴,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小岗村群众,在开展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系列实践中,形成的实事求是、尊重民意、敢为人先、勇于奉献、共同富裕等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在其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等历程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与其他精神对比的角度,来认识小岗精神的本质特征。

第一,小岗精神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如何振兴乡村的经验体现。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不同,小岗精神产生于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关于如何发展经济、增进人民福祉的经验总结。与建国后的大庆精神、塞罕坝精神也不同,小岗精神主要涉及乡村发展领域。

第二,小岗精神是关于基础薄弱村庄如何振兴的经验总结。虽然名列全国十大名村,但与江苏华西、河南南街等城郊名村不同,小岗远离中心城镇,缺乏资金,没有发展二三产业的天然优势;与山西大寨等远郊名村也不同,小岗村长期以来人才等资源匮乏,无法广泛积聚人才,这使其成为发展难度较大的基础薄弱村庄的典型代表。因此,小岗精神主要体现为如何保护农户的自主意识,以及如何通过下派干部帮助其改变政治生态,最终实现经济振兴和其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三,小岗精神的创造者是多元的。之所以归纳为小岗精神,是因为这些实践活动发生在小岗这块土地上。但正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并不是仅仅由本地群众创造一样,小岗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省、市、县、乡、村等各级党员干部,带领小岗村群众共同创造的。它不仅属于18位大包干带头人、沈浩等驻村第一书记,更属于对“大包干”予以肯定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属于亲自到小岗视察座谈的三任党的总书记,也属于在各个时期坚持实事求是、为民请命的省、市、县、乡村各层级干部。

小岗精神的主要内涵

一是实事求是,自我革新。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改革开放之前,正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春风鼓励下,实事求是重新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指南。安徽省委正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推出备受基层欢迎的《省委六条》,王郁昭、陈庭元、詹绍周等地方领导干部,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冒着政治风险,支持农民群众探索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等改革创新,最终推动中国实现了一次成功转折。进入新时代,也正是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总书记两年前在小岗农村改革座谈会中,提出了“三个坚定不移”,强调了“四个不能”,尤其是提出“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等观点,成为响鼓重锤,扭转了长期以来现实中存在的忽视集体土地权益的倾向,为新时代推进农村改革摆正了航向、明确了方向。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意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三任党的总书记先后莅临小岗这样的偏僻村庄,与最基层的干部群众交流,并宣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等重大国家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25日到小岗,专门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尊重群众意愿的坚定立场。也正是在三任党的总书记亲临小岗的感染和鼓励下,地方党政干部与小岗村民一起,不断开拓小岗村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局面,为提炼小岗精神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三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在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农村,谋求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在这一进程中,在小岗这块土地上无论是建立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尝试,还是18位大包干带头人按下“红手印”开启“大包干”先河,王郁昭、陈庭元、吴庭美等基层干部为“大包干”上户口的力争,抑或新时代开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探索,都是共产党人勇立社会历史发展潮头、开创中国革命建设新篇章的体现。

四是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帮助小岗村这样的基础薄弱村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地方党委、政府都派优秀干部驻村,帮助农民探索合作路径,寻求致富之路。特别是以沈浩为代表的小岗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奉献青春,鞠躬尽瘁,为大家舍小家,带动农民群众艰苦创业、走向振兴,书写了小岗精神的重要篇章。

五是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的郑重承诺,共产党人振兴乡村,一个村组也不能落下。而对此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小岗这样基础薄弱村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国家给小岗返销粮、救济款及各种生产资料;在改革开放后,又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小岗的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还有江苏长江村等兄弟村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小岗的结对帮扶,都是追求共同富裕精神的体现。

作为基础薄弱村解决温饱问题、共同富裕、走向振兴的典型经验总结,小岗精神对于推动安徽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大力弘扬和发展小岗精神,把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落实在江淮大地上。

热门标签: 小岗精神什么意思 什么是小岗精神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小岗精神与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发言稿7篇.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