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9)

时间:2021-06-21 毕业生自我鉴定 点击:
高考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9)文章来自:爱师网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小斋即事》)。作者刘一止写琴棋二物就是托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八、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九、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

文章来自:爱师网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小斋即事》)。作者刘一止写琴棋二物就是托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八、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九、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文章来自:爱师网

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

以下列出鉴赏诗歌的五步程式,规范考生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过程,力求做到鉴赏诗歌时,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第一节第一步,先读全诗分类别

拿到题后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知题材,定主旨。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叹观止。但就其题材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如李清照的《如梦令》通过风雨之后的“绿肥红瘦”的衰败景象,抒发了春光易逝青春难在的忧伤之情。

二、咏史怀古诗

怀古(含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的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的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三、伤春伤别诗(闺怨诗)

古代上流社会的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的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更加思念离家宦游的丈夫或天各一方的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可以不指季节,而指恋情)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四、羁旅行役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这类许多诗人的诗中都有,尤以杜牧、李商隐、柳永、秦观、李清照为著。这类诗词亦可称之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将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

五、山水田园诗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了一个重要诗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景物逼真,情景交融,意境优美,诗风恬静清朴,而少奔放雄浑。代表作家如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六、托物言志诗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便有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

2007年宁夏、海南高考卷中的诗歌鉴赏的考题“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小斋即事》)。作者刘一止写琴棋二物就是托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

八、边塞征战诗

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焕、王翰等。他们的诗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九、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的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的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看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的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多种答案的哲理,还含有和俗话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样的道理,而苏轼则以形象来喻理。文章来自:爱师网

十、赠友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古诗词中国诗坛上,赠友送别诗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

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十一、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要数辛弃疾描写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的《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十二、悼亡游仙诗

诗人多有神奇的想象力,在心爱的人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理想壮志得不到实现之际,他们往往借助于睡梦、游仙等形式,或与心上人相会,或在仙境中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文学史上有两篇词堪称“悼亡词双璧”,其一就是我们熟悉的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人借“记梦”以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李白把神仙世界描写得广阔自由,光明美好,反衬出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黑暗和丑恶。该诗是以游仙为题材的典型作品。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快速了解其内容,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分清是哪一类诗,其思想内容就有矩可循了,如: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根据诗词题材,深入体味并整合诗句大意与情调,取舍主次,即可得出诗词的主旨(主要思想感情)。常用的表达诗词主旨的词语有:

心旷神怡热情洋溢豪情满怀慷慨激昂得意洋洋徜徉山水

欢快欣喜喜悦舒畅

自由恬淡闲适惬意

仰慕追慕留恋

同情孤独寂寞思念郁闷空虚烦闷抑郁

感伤辛酸悲痛悲愤忧愤激愤悲壮壮志难酬

忧国忧民消极避世

讽刺指斥控诉

第二节第二步,后半部分找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诗歌的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所在。古代诗歌往往是先写景而后抒情,而这个“情”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所在。

例如: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宋王朝本在北方,迁都于此亦是“游人”。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又如,2008年江苏省高考卷诗歌鉴赏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中的最后一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明确地交代了诗人内心情感是“愁”。再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点出了诗人不被统治者所重用,报国无门的愁苦。

第三节第三步,前半部分寻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融注在形象中。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没有了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换言之也就不能称之为诗了。从某种意识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文章来自:爱师网

一、诗歌常用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气节积极向上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二)、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杨花:象征离散

桃花:象征美人或青春容貌兰:高洁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今盛昔衰)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三)、动物类

猿猴:哀伤凄厉孤寂愁苦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鸟:象征自由

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乌鸦(寒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沙鸥:飘零伤感

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后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如陆游《冬夜》诗云:“一杯罂粟蛮奴供,庄周蝴蝶两俱空。”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杜鹃:哀怨悲伤凄凉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文章来自:爱师网(四)、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恶势力的猖狂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云: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天阴:压抑愁苦寂寞天晴:欢愉光明金风:秋风

“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五)、器物类

玉:高洁脱俗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珍珠:美丽无瑕簪缨(冠):官位名望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须眉:男子巾帼:妇女桑梓:故乡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寸管:笔青鸟:信使丝竹:音乐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例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语出李斯《谏逐客书》:“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指随侯珠与和氏璧),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吴国名剑"),乘纤离(骏马名)之马,建翠风之旗,树灵鼍(tuó,扬子鳄之类的动物,皮可制鼓)之鼓……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后来就以“昆山玉”比喻优秀人才。

船:兰舟、征帆去棹(往往比喻孤舟)、樯撸(借代大船、战船)。“船”是表现“漂泊”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六)、颜色类

白:纯洁无暇丧事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绿:希望活力和平蓝:高雅忧郁

黄:温暖平和紫:高贵神秘

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七)、关于人的品质、行为活动的

英雄:追慕自愧自叹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六朝旧事、南朝旧梦:表示往日富贵繁华的生活。

击楫:谓立志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娥眉(蛾眉):美女峨眉:高尚的德行青青子矜:有才能的人

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

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后来也用户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怀桔:指孝顺双亲。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绩传》:“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跑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

“山林”和“宫阙”的形象: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袁鸣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文章来自:爱师网

(八)、地点类

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乡村:思归厌俗世俗生活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凭栏:思念故国、故乡、亲人。

桃源:代表着一个理想的乐土武陵人:隐居的人

南山:隐居的地方柳营:指军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天地尘世:鸿蒙、希夷、太清、太虚。

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王维《观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九)、其他类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

破晓:初现希望深夜:愁思怀旧

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信:鸿雁尺牍尺素

后庭花:亡国。

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

正午:热烈热情奔放恶势力对社会、对人的摧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浮生:表示短暂虚幻的人生。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思乡思亲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二、评价诗歌的意境特点

(一)、什么是意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言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当一些人物、景物的形象处在客观世界里被我们观察时,那些只是“无情无意”的物象。当诗人以自己个性化的带有特定情感的眼光观察了,并择取物象的某方面特征付诸毫端的时候,这些物象就被称之为意象。而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就是意境。

(二)、体味意境的基本方法

从意象的形声色味等特征开始,通过合理想象,设身处地,把握意象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的美丑、高低缓急、明暗、香臭等属性,并依人之常情,由己及诗,对应推断诗中的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推断过程中注意主次关系的取舍。

三、常见的评价意境特点的词语——注意词意的轻重、侧重点等细微差别:

壮阔阔远(阔大悠远)雄奇优美雄浑苍劲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瑰丽明丽淡雅恬淡自然

恬静安谧幽静

和平生机勃勃繁华热闹

深远幽深奇险

迷濛迷茫飘渺虚幻暗淡幽暗昏暗

荒寒肃杀萧条萧索冷落孤寂(孤独寂寞)落寞(冷落寂寞)

悲凉慷慨悲壮悲壮苍凉凄凉凄惨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碰,就是把握意境)。例如: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文章来自:爱师网

第四节第四步,详读全诗五必看

一、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一)、借助诗歌的题目,推断诗歌的主题思想

古诗的写作往往有些传统的写法,同一类型的诗歌往往有几类大体相似的主题。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直接通过诗歌的标题推断诗歌的主题。

如望月就可能思乡怀远,寄某某就可能表达对某某的怀念之情,登高就可能是思亲,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更何况有些诗歌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基本态度。

如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

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写的就是离别的思念,即对亡妻的忠贞和怀念之情。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再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即诗歌主旨。

(二)、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境,就能够很好的鉴赏诗歌。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很多诗歌的标题本身就直接用诗歌的意象命题,有的诗歌甚至在意象前直接加上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这都有利于我们借助诗歌的标题就能大体上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如果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那么考生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

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又如《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这就大体上确定了诗歌的意境,为考生把握诗人情感,诗歌主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用。

(三)、借助诗歌的题目,在事件或背景中体味思想感情

如果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考生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考生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秋夜》既“秋”而“夜”,作者又是女词人朱淑真,如果不寄寓着思念和愁绪,岂不怪哉?《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

2006年北京卷的题目:

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如果考生能够对这首诗的题目产生足够的重视,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

这一类题目在诗歌中的数量最大,考生们应该重视。

(四)、借助诗歌的题目,初步判断诗歌的类型,明确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作者拟题往往绞尽脑汁。诗歌的题目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只要细加分析,就能基本分清诗歌的类型,大体上明白诗歌的表现手法。一些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

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和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

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

(五)、注意诗歌的题目,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譬如说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

王维诗含蓄生动,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诗作,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

李煜词颓糜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

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表达思乡、反战、建功立业等主题。

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从题目切人,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有些诗歌的题目有提示全篇作用,如果从此切人,便容易抓住理解诗歌的关键。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如杜甫五律《倦夜》,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这些问题都与诗歌内容紧密相连,若能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诗歌,则必事半功倍。例如:

文章来自:爱师网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题目为“送友人”,从题目我们即可推知这应该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题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用来写笛声,这笛声把读者引到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中“闻笛”,笛声“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了。

如王维的《过香积寺》,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诗题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香积寺院。诗中描写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的“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也是由探访而来的。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里第三联中的“诗眼”——“咽”、“冷”,因为只有这两个字才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雍陶《题君山》的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赵师秀《约客》的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我们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景中去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在未读诗句时,就已明白了诗的情感主旨——思念。

再如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从题目都可推知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当然,要真正透彻地了解诗歌内容,领会抒情主人公的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得对内容做精微的鉴赏。然而,因为题目是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把仔细揣摩题目意思作为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只有这样,才能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二、必看作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考试时,试题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

(一)、知人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

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儒释道互补。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

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文章来自:爱师网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曾经的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三)、具体分析

诗人的生平、背景与思想往往决定着他们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我们说每位作家具有怎样的风格是就其多数作品而言的:李白也会有反映现实的文字,杜甫也可以浪漫,“豪放之祖”苏轼也会写出婉约动人的作品,“婉约之宗”李清照也可以写出豪迈慷慨的作品。

比如苏轼就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怀念他去世多年的爱妻,写得可谓凄楚动人、催人泪下。李清照有《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可谓气势雄浑、慷慨激昂。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但仍须结合诗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三、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一首诗歌,一旦给了注释,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这时所处的环境,诗歌写作的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在读完整首诗后,回过头去,结合诗歌本身细细阅读注解。注释的出现势必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考生应充分把握其中的每一个有效的信息。

如,2008年全国卷II: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从诗下的注释①“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我们可以推知作者是一个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诗人形象。“被免职”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注释②对“张罗地”的解释——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十分冷落——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如,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此诗为其晚年之作,诗中寂寥的天地写照何尝不是作者亡国后的寂寥心境,而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作者的心志

此诗的注释部分交代了诗人的生平际遇,我们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中体味:诗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被掳,许多南宋旧臣纷纷投靠新主,谢枋得面对国破家亡是怎样的心情?他已经离家十年了,独立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显得更加寂寞,面对滚滚袭来的寒潮,他内心里也许有过软弱,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终成就了自己高洁的人格。

四、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后两句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五、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诗歌鉴赏题问题的设置是紧紧围绕考点展开的,一般而言,它往往包括诗歌鉴赏知识点考查的多个方面,如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等。这一步我们要从问题入手,准确把握题目考查的知识点,然后搜集相关信息,酝酿答题。

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往往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解决问题。(具体方法后面详细介绍)

以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五节第五步,回头审视析手法

当我们初步分析完诗句本身内容,注意了几个必看点之后,往往要回头审视一下诗人创作时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大方面来划分,包括表达方式类、语句修辞类、结构思路类、语意层次关系类共四大类,也可归并为以下三大类。文章来自:爱师网

一、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手法

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气吞万里如虎”写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春风十里”引杜牧诗,表现往日扬州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所见的凄凉,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昔盛今衰的感慨。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热门标签: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万能公式 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及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9).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的五步程式(9).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