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时间:2023-03-17 发言稿 点击:
在“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安排,今天我们围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开展专题讨论,之前我认真学习了《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可以说,这个决定是我们这次讨论的基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工作实际,谈两点想法。

一、怎么理解“三问三思”和“三破三立”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的核心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着眼点在发展,路径是绿色生态发展,表现在工作上就是要保持干事不松劲的氛围,反思发展到底为了什么,从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三问三思”要求我们必须回答好“为什么、靠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为什么”是身份和角色认知,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靠什么”是找到工作力量根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怎么办”是解决工作方法转变,适应改革创新发展的要求。“三破三立”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树立“要发展、怎么发展、靠什么发展”的理念。“要发展”是前提、“怎么发展”是路径、“靠什么发展”是关键。两者是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只有真正把“三问三思”问明白、搞清楚,才能树立好“三破三立”。我们不但要在理论上回答好“三问三思”,而且要在实践上把握好“三破三立”,时时处处警醒自己,时时处处摆正位置,时时处处造福百姓,在工作中得到百姓的认可。

为什么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我认为:其一,因为“绿水青山”是人们的基本需要。尽管物质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其二,“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绿水青山”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巨大资本。莲都区对外宣传推介的“五乡”(休闲之乡、摄影之乡、油画之乡、水果之乡、长寿之乡),全面体现了生态是我们莲都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莲都作为丽水唯一市辖区,更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抓住生态优势,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莲都区紧跟市委市政府步伐,于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打造“三大莲都”的战略目标,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区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又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三大莲都”建设,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莲都发展阶段的正确把握,对加快莲都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二、如何践行“三问三思”和“三破三立”

开展“三问三思”和“三破三立”学习讨论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灵魂上的升华,贵在认识、重在实践。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省委提出“不考核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这是一种新的政绩导向,即告诉大家富一方百姓是政绩,保一方平安、养一方山水也是一种政绩。我们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目标,坚持“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向人民报告、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多尽听民意、谋民利之责,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其次,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要深入一线学习,从群众中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学会换位思考,真正理解群众所急所盼,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努力克服主观主义的弊病,避免官僚主义的错误。再次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看待权力,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规范使用权力,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让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行为准则。

(二)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是加快转变的保障。一要高度负责。党员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负其责,敢于承担风险,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触及矛盾。二要注重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一种境界,是思想、意志、决心、信心、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聚和升华。党员干部要处处起表率作用,从而影响和带动广大干部职工苦干实干。三要深入基层。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不断提高一线决策、一线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接地气,不断深入基层调研。把主要精力放在突破重点难点、落实各项工作上。四要科学总结。通过科学总结达到提高水平、改进工作、增长本领的目的。要总结出成绩,总结出干劲,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努力推动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履行好岗位职责

作为外宣办主任,践行“三问三思”和“三破三立”就是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改革创新、整合资源、拓展平台,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展示莲都良好形象,为加快“三大莲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大外宣工作理念。全区的外宣工作仅仅靠外宣办2个人是做不好的,其实外宣工作可以融入到所有单位的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外宣工作机制,如制定《莲都区对外新闻宣传奖励办法》,逐步形成既能调动全区外宣资源为外宣工作服务,又能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积极性的“大外宣”格局。

2、做好外宣三方面工作。一是创新外宣平台。创新莲都新闻网、莲都手机报、丽水网莲都专页、网络问政直通车、市广播电台《走进莲都》广播专栏,中新网、丽水市电视台等平台,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外宣水平。二是组织主题外宣。充分发挥莲都“一址、一堰、五乡”的名片效应,不断扩大莲都对外知名度。除“处州白莲节”、“三月三”、“古堰画乡”等区内大型活动和市外宣组织的各类大型外宣活动外,每年组织一次以上大型外宣活动,形成集中宣传效应。三是拓展媒体宣传。加强与中央、省级对口媒体的联系,积极邀请中央、省级主流媒体来我区开展集中专题采访活动。特别是通过与中新社浙江分社战略合作、市电视台外宣战略合作促进媒体交流,增强莲都知名度。

3、增强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能力。一是强化正面引导。加大莲都新闻网的建设力度,充实莲都新闻网内容,提高网站点击率,使之成为对外宣传莲都的重要载体。发挥网评员队伍作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采用发表主题贴,跟贴等形式开展网络宣传,形成正面宣传莲都的良好氛围。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定时召开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分析网宣工作形势,研究网宣工作特点。认真落实网上舆情监控轮流值班制度,管理平台发布的工作要求,做到及时查阅,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加强舆情监控。注重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做好每日涉莲舆情上报工作。及时编制《舆情专报》和《舆情抄告单》,督促责任主体从源头上推动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坚持每星期编印一期《网络舆情视察》,以便区委、区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全区网络舆情动态。四是注重队伍建设。组建基层网评员和核心网评员队伍,重点管理好核心网评员队伍,发放核心网评员聘书,通过核心网评员季度例会、QQ群等方式,密切与网评员的联系,加强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指导。举办网评员培训班和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组织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模拟演练,提高我区舆情处置的能力。

在“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二)

一、着眼“补钙”,从思想深处“三问三思”,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1.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变“重物轻人”为“以人为本”。

要问一问发展是为了什么,思考怎样才能让丽水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丽水的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变“重物轻人”为“以人为本”。

发展观是指关于发展的本质与目的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将人放在首要位置的思想,是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的真正体现和生动表述,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①发展就是为了丽水更美丽。丽水的美丽在哪里,就在于绿水青山。总书记第一次到丽水调研时就称赞我们丽水是浙江的好地方,指出:丽水就是青山丽水的意思,风景秀丽的意思。反复叮嘱我们要保护好丽水的绿水青山。作为欠发达地区,我们时常急于改变落后面貌,一谈到发展就想到经济发展,一想到抓经济发展就想到抓工业,就想到增长速度,有时候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承载能力考虑的不够多。2005年3月,总书记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就强调:“我们说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它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我们保护好绿水青山不能单纯地把实现物质享受作为发展的目的,更不能以破坏、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金山银山。

②发展就是为了百姓更幸福。什么是幸福?我觉得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既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又要生态良好。总书记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去年4月,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是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从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的更高层次,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取向。坐着“绿水青山”,享受“金山银山”,才是群众的最大幸福追求。

2.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变“非此即彼”为“一分为二”。

要问一问靠什么发展,思考有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哲学学说。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我们必须摒弃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机械二元论思维,学会从“两面”看问题,走出以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类似怪圈。

①要坚持“两分法”看发展。既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发展,也不能因为“绿水青山”而放弃发展。总书记曾指出:从全省角度看,丽水等欠发达地区发展要围绕两个大局:一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加快发展,努力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围绕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这个大局明确主体功能定位,努力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多做贡献。总书记还指出,“欠发达地区不等于不发展地区、不等于不作为地区、不等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区。欠发达地区只有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全省发展水平。”他再三强调,“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遇到任何困难,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化,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发展的干劲不能减少。”“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②要坚持“两分法”看保护。实践证明,哪里注重生态保护,哪里就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强调的生态保护,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保护,不是脱离发展的保护。总书记在丽水调研时曾指出:我多次强调,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丽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作文章,充分利用丽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③要坚持“两分法”看政绩。政绩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资金投入、工程项目、形象面貌。总书记2006年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曾明确指出:“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总书记还明确提出:“我们提出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绩考核,要淡化总量指标、速度指标,强调平稳增长、和谐发展,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政绩导向,告诉大家富一方百姓是政绩,保一方平安、养一方山水也是一种政绩。”我们的干部,一定要牢记打基础利长远是最值得称道的政绩,老百姓满意是最值得自豪的政绩,保护好青山绿水是我们最大的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高高地举过自己的头顶。

3.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法论,变“顾此失彼”为“协同推进”。

要问一问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思考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能不能适应今后改革创新发展的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法论,变“顾此失彼”为“协同推进”。如果我们违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不注意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掌握这一方法论,必须统筹协调,通盘考虑,把握以下三点:

①坚持“观念变革”和“转型升级”两手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既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牢确立为丽水转型发展的主旋律,推动生态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生态化,再创一个丽水发展的黄金期。

②坚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手抓。青山不在,绿水不流,我们生存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但守着绿水青山去要饭,群众不答应;让群众饿着肚子搞生态,生态也肯定保护不好。总书记2003年就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2005年3月,总书记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③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两手抓。2002年,总书记到丽水调研时,嘱托我们“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2008年,赵洪祝同志在丽水调研时也强调,“绿色生态是丽水最大的比较优势,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绿色生态发展”包括“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两个概念,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发展”是指发展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可承载的范围内,强调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模式与方式。“生态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发展要符合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追求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与文化。“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都是治疗“传统工业病”的药方,都强调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但二者又有所差别。“绿色发展”主要针对重型工业化、粗放式经营,强调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生态发展”则强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强调生态保护、人类与自然生态能和谐相处。从实现的条件上看:绿色发展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生态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禀赋差异有直接关系。从检验的标准来看:绿色发展实现程度主要靠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处理率等硬性指标来检验,生态发展实现程度主要从人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融合水平及相互依存关系来检验。简而言之,“绿色发展”重“过程”,看资源利用效率“高不高”;“生态发展”重“结果”,看对生态的影响“大不大”。但实际上,“绿色”和“生态”都是“偏方”。一方面,“绿色”未必就“生态”。比如用循环经济的方法,发展竹木加工等产业,只要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无污染,那就可以说是“绿色发展”。但发展这些产业,如果大量砍伐一个地方的竹木,破坏了环境,那就算不上“生态发展”。另一方面,“生态”也未必就“绿色”。传统的自然生态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称之为“生态发展”,但粗放式生产,既不节能也不节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就算不上“绿色发展”。我们强调的“绿色生态发展”,就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在丽水调研时提出的,“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生产活动要高效率、低能耗,而且整个过程不破坏生态平衡;不仅追求生产过程“无污染”,还要求整个产业链对生态“破坏少”;不仅注重“原生态”,更要有资源利用的“高效益”。

二、着眼“醒脑”,从灵魂深处“三破三立”,破除违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认识误区

1.破除不考核GDP就是不要发展的误区,树立绿色GDP的理念。

①GDP是个伟大的发明。GDP,诞生于1934年的美国,今年正好八十周岁。是指一国(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大体反映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它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他看来,没有像GDP一样的灯塔般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一国GDP大幅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一国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衰退,消费能力降低。虽然质疑始终伴随着这个人尽皆知的统计指标,但它在经济统计学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替代。在时髦的大数据、云计算,在海量的计算当中如果你没有一个灯塔般的指标在那里照亮着,就无法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走向。

②发展不能没有GDP。从收入形态看,GDP主要表现对劳动要素的支付、对政府的支付、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以及获得的盈余。GDP的增加,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物质条件,是提高社会收入水平的重要基础。保就业、调结构、促增收、要富裕,都离不开GDP。只有GDP,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没有GDP,一定不会幸福。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曾对GDP作过这样精彩的评论:“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好的医疗保险。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

③GDP不是万能的。GDP有自身缺陷。它不能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不能准确反映经济结构,也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分配和民生改善,更不能准确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一些效率低下的项目,刚竣工就成了产能过剩项目,虽然计入GDP,却属于无效投资。砍伐树木时,GDP在增加;排放废气时,GDP在增加。它只能说明社会财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么分”。如果单看GDP,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中国的GDP高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达32.9,欧洲30多个国家加起来也只有24.9。但是八国联军照样打到了北京。GDP看起来大,但不强也不行。可以看出GDP也不是万能,它也不能反映出所有的情况。

④要追求绿色GDP。“绿色GDP”,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这一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绿色GDP”是专家广为倡导和推广的。总书记讲得非常到位,“要看GDP,但不能唯GDP”,“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因此,“GDP无用论”和“GDP至上论”都是错的。不考核GDP,绝不等于不要GDP,而是要求我们不能追求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GDP,不能追求以积累社会矛盾为代价的GDP,更不能追求黑色的GDP、有毒的GDP、带血的GDP,而是要追求幸福GDP,绿色GDP!

2.破除不考核工业就是不要发展工业的误区,树立生态工业的理念。

①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历程来看,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不通过工业文明而实现高度发展的现代化。我们丽水的工业发展这道坎是不可逾越的,是要赶趟,要补课的。

瑞士地貌与丽水相近,是众多欧洲河流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31,被誉为世界公园和人间仙境,人均GDP和产业竞争力已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一。从一个山区小国,一跃成为生态优良、产业拔尖的财富强国,瑞士用了一百年。殊不知,工业仍是瑞士的经济主体,以机械金属、化工医药、钟表制造三大产业为支柱,瑞士工业产值约占国内产值的50。其中机械金属工业从业人数占工业领域总就业人数的一半,出口额占瑞士总出口额的40。化工医药的生产和销售居世界领先地位,95的产品用于出口,是世界第9大化工医药产品出口国。钟表制造产量的95以上用于出口,稳居当今世界第一大钟表货值出口国地位。瑞士的例子足以增强丽水生态自信和发展自信。丽水是“六江之源”,森林覆盖率比瑞士还高,中国的市场比欧洲还大。只有我们选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发展我们的生态产业和生态工业,不远的将来,我们也可以走出一条美丽、幸福、富裕的新丽水发展道路。

②目前,工业经济,占丽水经济的主体地位。工业,是丽水经济的主体。2013年,我市工业增加值430.15亿元,占GDP比重达43.8,工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达57.2。

③将来,生态工业,是丽水发展的重要方向。2012年6月26日,夏书记到丽水调研时指出:“一手抓青山绿水,自然环境绝对不能破坏,一手抓工业发展。我觉得这条路应该是很明确的,就是在该搞工业的地方搞工业,在该保护的地方保护青山绿水,处理好发展工业与保护绿水青山的关系。这就是方向”。因此,不能把发展与生态工业对立起来,不能把不考核工业,曲解为可以放松或放弃生态工业发展。不考核工业,其关键是要求我们必须下决心减少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要在更高的层次,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发展更高水平的生态工业,今年要抓好生态工业启动点工作。

3.破除松绑就是松劲的误区,树立“秀山丽水自图强”的理念。

①松绑就是新的导向。考核最大的作用就是导向作用。省委对丽水作出“两个不做考核要求”的决定,就是给丽水的发展发出最响亮的信号,作出最明确的导向,这就是,丽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②松绑就是更严的考核。夏书记讲得很明确,GDP不考核,但是老百姓的收入、社会管理的水平、各项生态指标以及社会稳定一定要考核。要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发展更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产业。这实际上对我们的要求是更高了,更严了!所以,省里为我们松绑,但我们自己不能松劲,要有“秀山丽水自图强”的精神。

③松绑就需全新的考核。根据省里的要求,我们要对考核体系进行改革。之前我们的考核体系,对县市区和开发区分三大类,对市直部门按照党群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社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分4个组,设置了个性工作、共性工作、领导评价、社会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考核。从考核结果看,基本上和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实绩是相吻合的。但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完善。要按照中央、省委考核的政策,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民生改善等指标。要广泛听取县市区和部门的好做法、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分类,使“指挥棒”更加有效。

我们要在今年的考核过程当中,做一些适当的改革和优化。一是突出考核分类。对9个县市区和丽水经济开发区,按照功能不同进行分类。市直则分为党群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社会管理部门三大组,设置不同的指标及权重分值,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要求。二是突出考核重点。以“三大指数”指标为基础,对考核指标及项目进行瘦身。可考可不考的坚决不考,真正做到“考重点、重点考”。如加大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污染物减排、能耗、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率等指标的权重,突出生态和转型升级的要求,同时重点考核“五水共治”和民生等工作。三是突出考核激励。对考核指标及加扣分设置、评价体系设置、考核奖项设置、考核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修改完善,最大程度激发各地各部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着眼“整改”,从作风深处振奋精神,不断提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能力水平

1.要加强学习增长才干。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境界、一种自觉追求,认真抓好“5 2”学习,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灵魂学,不断改造提升自我。

2.要率先垂范转变作风。总书记反复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安徽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到焦裕禄工作的地方学习考察后回到福建,曾发表了一篇《念奴娇》词。字里行间,深深表达了总书记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1990年,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发表了一篇短文叫做《滴水穿石的启示》,其中要求我们抓作风、干工作要持之以恒,就是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带头转作风、正作风。近期,要结合“五水共治”的联系村、包干河段,结合信访包案制度,结合“无违县”创建等工作,认真开展基层走亲、连心解忧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

3.要完善制度明确导向。导向决定方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边学边整边改,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工作落实、政绩评价、作风问责等各项制度,努力构建“以实干论英雄,以实干抓落实,以实干求实效”为鲜明导向的科学发展机制体制。

虞红鸣在专题讨论会上的重点发言

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是理念的更新,也是战略的提升。丽水从2000年撤地设市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丽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已连续10年居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丽水考察时提出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无论思想上,还是工作中,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下面,结合人大工作,想就如何加强人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进一步明确人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职责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摆在各级人大面前的重要工作。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经济、事关民生、事关稳定。“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的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1.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态灾难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恶化已对人类一次次敲响了警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纵观世界经济发展,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废墟中迅速崛起,但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在恶化的环境中走向真正富裕。中华传统文化告诫我们:人不是自然的主人,更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善待自然,不能恣意妄为。习近平总书记2003年在浙江工作时就指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越晚越被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务实的行动,需要法律的监督。

2.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是广大群众的期望。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我市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意愿。保护好“绿水青山”,使丽水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是丽水人民的民意所在、民心所向。面对群众的呼声和期待,人大必须积极回应,必须为民尽责。

3.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是人大职责之所在。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参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法律地位、工作职能和监督特征都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宪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指出了地方人大行使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的法律地位。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监督是人大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在。

二、进一步发挥人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人的基本生存条件提高,是个系统工程。人大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将立足丽水实际、立足监督职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找准位置,主动介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

1.围绕“五水共治”开展监督。省委提出“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决策部署,以治水推进转型升级,确实是抓住了关键。配合这一决策部署,今年将要听取市政府关于“五水共治”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市、区联动组织代表视察“五水共治”工作情况,采取市、县上下联动方式,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防洪排涝工作的报告,促使“五水共治”在丽水见实效、早见效。

2.围绕生态保护开展监督。几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关于加强瓯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决议》的落实情况,每年都选取若干议题,开展跟踪监督。今年将重点就工业污染排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污水治理等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代表专题调研我市林相改造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意见,督促政府改进工作,推动我市生态林业的更好发展;特别关注生态环保考核指标的落实与完成,充分运用质询、满意度测评等“刚性”手段,强化对生态产业发展、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推动各项环保任务的落实。

3.围绕绿色发展开展监督。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必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今年拟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情况的报告,提高选商引资的质量,助推生态工业发展;跟踪监督农业“两区”建设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重点关注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专题调研全市旅游发展情况,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今年将对8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工作评议,并对去年评议的部门进行回头看,督促部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工作中。

三、进一步提高人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能力

为了使人大监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除了强化监督意识,突出监督重点外,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1.要讲究方式方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工作中注意把握:多调研,调查研究是人大监督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组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意见,把握实情,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使监督工作有理、有据、有力;多沟通,人大监督是制约,更是支持与促进,必须把监督与支持有效结合,既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又设身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建议,帮助被监督单位改进工作;多规范,重程序、讲规范是人大监督工作的特点。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依法、依程序办事,力求做到规范、精细。

2.要完善工作机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完善监督工作机制,确保监督规范有效。要完善会议审议机制。会议审议是人大开展监督的关键环节,要修改完善审议意见办理办法,切实尊重和保障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民主权利,使会议的决策最大限度地体现集体的意志和智慧;要完善工作评议机制。开展专项评议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形式,要规范评议工作,精心制定评议方案,选准评议内容,严格评议程序,提升评议效果;要完善信息公开机制。公开是人大监督的重要原则,要完善公开制度,深化公开内容,拓宽公开渠道,使监督公开正常化、规范化。

3.要发挥主体作用。人大代表是人大监督工作的主体,人大监督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代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主要是:强素质,提升代表素质,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要通过举办代表培训、专题学习、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升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监督能力;搭平台,为代表提供参与监督的活动平台,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内容。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参加人大常委会的检查、视察、论证、评估、调研等活动,充分发挥代表的专业优势,扩大代表的有序参与,凝聚代表的智慧和力量;抓服务,加强机关建设,深化服务保障,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环节。要切实维护人大代表的权利,加强代表建议的办理,不断提高人大机关服务大局、服务代表的能力和水平。

陈瑞商在专题讨论会上的重点发言

我觉得市委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重大问题来研究、来讨论,非常好。一是非常及时。从去年10月份开始,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比较长的时间,思想认识在逐步统一的同时,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发展,就会贻误时机。1-2月,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8.2,而丽水工业投资下降15.4,用电量一季度也下滑15,这有市场的因素,也有我们工作的原因。所以讨论这个问题非常及时。二是非常重要。生态经济形成主流思维,我们丽水如何把这篇文章做下去,做实、做到位,是非常有必要坐下来讨论的。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我谈些自己的想法,讲的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要尽快从认识误区中走出来。总的来说,大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太多的争议,但在一些地方也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第一种误区,一听说丽水不考核工业、不考核GDP,就感觉会轻松了。考核抓得紧,压力山大,现在总算可以松口气。第二种误区,有新瓶装老酒的感觉。觉得戴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帽子、放进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筐子,还是照走老路,搞“包装”。第三种误区,无所适从。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究竟怎么走、究竟怎么发展,没有好的办法。这三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落实是有害的,只会贻误时机,影响发展。

我个人认识上有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现在我们的绿水青山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金山银山。比如九寨沟的绿水青山,是金银滚滚来,老百姓收入多多、生态得到保护、政府税收增加,这才是金山银山。当然从广义上讲,可以算金山银山,但从狭义的经济学上讲,还不能算真正的金山银山。第二个观点,绿水青山坐等是不会变成金山银山的。如果坐等,小孩要上学、生病要就医、生活要改善,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如果没有其他收入,只能去砍树卖钱,这只会坐吃山空,绿水青山也会变成脏水荒山。第三个观点,生态经济是更高形态的经济。不考核工业、不考核GDP,其实是省里对我们的发展要求更严了、门槛更高了、路子更窄了。GDP的构成,如企业,有三种核算办法。其中一种,由利润、折旧、税收、工资四部分构成。其中税收是政府用来改善民生的,工资是老百姓改善生活的,利润可以用于其他再分配。工业不抓了,老百姓生活怎么提高?政府如何改善民生?所以说还是要发展,要发展生态工业。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要尽快从思想认识的误区中走出来,要脚踏实地地干起来。不干一点马列主义都没有,不干绿水青山也会没有,只会坐失机遇,贻误发展。

二、要尽快把思路变成路径。思路有了,路径怎么走?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和市“两会”,已经明确了思路,要把思路变成具体路径,首先要编制发展规划。各地都要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 3”这个产业发展思路,抓紧编制自己的发展规划;其次要制订落实工作方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项工作要具体落实,都要编制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再次还要建立考核机制。走在前列干在实处,我觉得,有规划、有方案、有考核机制,就能共同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思路变成路径。

三、要尽快谋求重点工作突破。工作千头万绪,等不及,耽误不起。当前,就是要尽快选定一件或几件重点工作作为突破,边干边统一思想,边干边明晰路径。首当其冲就是生态工业。如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得好、走得成功,检验的一条就是是否走生态工业这条路。现在生态农业亮点很多,生态旅游往前走也有希望,生态工业却碰到前所未有的困难。这次如果生态工业走出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就走通了、走对了。一是存量要分类指导。五水共治,夏书记有两句话,第一句就是治出个碧水蓝天,第二句话是通过倒逼机制治出个生态经济来。现在宣传,往往第一句强调得多,其实,五水共治是通过倒逼机制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不是简单关停企业,而是通过五水共治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所以对存量,一定要分类指导,不能简单处理。二是招商引资要增强针对性。应该按生态集聚区的要求,集中聚焦几个产业来招商。要对以前十几年的招商进行一个评估,哪些是好的,哪些不好。对好的要继续做起来,对不好的要进行完善。三是集聚区要成为生态工业的主战场。发展生态工业,集聚区是主阵地、主战场,是排头兵、是主力军,必须在谋求发展生态工业上寻求突破。不能只强调工业开发区,更要强调生态集聚区。四是政策要重新梳理。首先是供地问题。国土是否可以建立企业如二到三年项目不落地就收回用地的约束机制;其次,土地要集约节约利用。最怕现在低丘缓坡开始供地了,就开始大手大脚用地了。国土正在按海宁的思路研究新的土地政策,税收以亩产论英雄,高税收的高优惠,低税收的低优惠,没税收的出园区。再次是环境保护,这是我们的底线。从去年发展的结果来看,考核这个指挥棒很厉害,政策体系也很厉害。把考核体系理清楚,政策体系理清楚,一定会助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毛子荣在专题讨论会上的重点发言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我认为:问的是干部群众的心声,思的是改革发展的路子,破的是发展方式的障碍,立的是自力图强的理念。“问”“思”交错,“破”“立”交融,紧贴市情,紧逼问题,紧扣任务,切中要害。开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一针“清醒剂”、一份“责任状”。联系莲都区实际,回答好“三问三思”、落实好“三破三立”,主要是努力做好“四个子”。

一、以生态化理念“富脑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莲都区要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提出的“绿色崛起、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市区率先发展”的目标,首要之举是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用生态化的理念武装头脑、丰富思想,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1.提升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兼顾“绿色发展”与“生态发展”、统筹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正确道路,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新模式,是推动我市、我区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习总书记讲:“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我市、我区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丽水市和莲都区而言,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好、“绿水青山”尚在,最大的劣势是经济欠发达、“金山银山”不足。所以我们始终要把生态优势这一第一优势和第一竞争力发挥好、利用好、提升好,既要向绿水青山要更多的金山银山,又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使干部群众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降低甚至能提高生命质量。

2.提振绿色生态发展信心。这份信心来自于我区的特殊条件。一是区位特殊。莲都区是丽水市唯一的市辖区,市区共建共享、集聚效应比较明显,交通条件相对优越,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市区“一湖三山三岛十景”越来越聚人气、财气。二是生态特殊。2013年丽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全国排名第九,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连续10年位居全省设区市的首位。莲都城在山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好生态”带来的优势日益凸显。三是人文特殊。莲都人才总量在丽水9个县(市、区)中相对领先,古堰文化、摄影文化、油画文化、白莲文化、民俗文化等独具特色,人文氛围较浓。这些,都为我区加快绿色生态发展坚定了信心。

3.提高绿色生态发展能力。教育和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动力。一个声音、一以贯之、一贯到底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指导思想,辩证认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找准几个最具莲都特色、最能取得突破、最能让群众叫好的关键环节,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发展活力。

二、以特色化产业“鼓袋子”

欠发达地区的最大任务是加快发展,让干部群众的袋子尽快鼓起来。“鼓袋子”就离不开产业支撑。由于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方面情况各异,这就决定了区域发展要注重特色,尤其是要培育好特色产业,坚持以特色取胜、以特色超越。

1.舞活“龙头”。以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拓展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推进农业规模化。以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深化与省市农科院、森宇集团、海亮集团、银通宝锐集团的战略合作,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批生态精品农业示范核心基地,提升农业产业集聚度和融合度。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重点发展处州白莲、白批杷、皇菊、铁皮石斛、娃娃鱼等农业特色产业。如,处州白莲产业,可以说是历史千年、姿态万千、益寿延年、金色名片的特色产业,经过近三年的培育发展和两届“处州白莲节”的成功举办,促使全区规模已发展到3500多亩,莲田中套养鱼鳖等,亩产收入可达4000多元,加上莲子酒、莲子醋、莲叶茶、莲子罐头等系列产品均已开发,产业链得到延伸。每年6至10月,莲花盛开时节,众多摄影、油画、旅游等方面的爱好者,前往老竹镇、丽新乡等地观光采风,给我区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财流,综合效益可观。本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视察我区大港头镇利山村、北埠村等地,在与老科技工作者座谈时,她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民族品牌有2万多个,而今只剩下2000多个,一些非常好的产品消失了,很可惜。莲都区把处州白莲这种好产品重新培育,并赋予新的理念、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壮大,很有意义。”再如,莲都白枇杷皮薄汁多、味甜、入口即化,一斤精品白枇杷能卖到30元左右、一株白枇杷收益可达3000多元。二是推进工业园区化。坚定发展生态工业的信心和决心,按照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要求,加快丽水生态产业集聚区莲都分区、莲都-义乌山海协作产业园建设步伐,主攻大项目、大企业,使园区成为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严把产业准入的环保、效益、能耗“门槛”,凡是投资强度达不到200万元/亩、经济密度达不到300万元/亩、税收达不到10万元/亩的项目不允许入园。三是推进旅游全域化。围绕把生态旅游业和养生(养老)业培育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这一目标,科学编制全区旅游发展、养生(养老)业发展总体规划。以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整合瓯江沿线旅游资源,实施环瓯江生态绿道和慢行系统工程,推进景区体量扩容、游线拉长、品质提升;建设碧湖南山互通至丽新公路,串联风情东西、古堰画乡、九龙湿地、石牛温泉等主景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加快养生项目建设,推进通济堰养生园、郎奇-白桥养生(养老)基地等项目建设,抓好坪地半岛养生度假区、峰源避暑圣地、黄村养生天堂等项目前期工作。

2.唱好“山歌”。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区情实际,加大对山地资源、林地资源等开发利用。一是发展林区经济。围绕“提升笋竹产业、重振油茶产业、培育香榧产业”这一重点,积极发展林区经济。目前,已建成以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示范基地1万亩、高效竹林基地1万亩,新建红豆衫、香榧等珍贵树种和大径材基地1万亩。二是开发山地经济。充分利用高山地区生态和气候优势,积极发展无公害山地蔬菜。如,去年峰源乡种植高山蔬菜7000亩,产值3500多万元。按照“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要求,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鼓励、引导生产经营主体利用山地、果园、林园等资源,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三是推进耕地垦造。有序推进耕地垦造,加强后续管理,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近年来,结合农民异地搬迁工程,开展搬迁村庄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08个,新增耕地面积780亩。

3.打响品牌。加大品牌战略实施力度,培育新品牌,提升老品牌,增强品牌竞争力。一是重培育。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既要重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又要扶持一批潜力大、前景好的本土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目前,区属亿元以上企业共15家,乾麟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欧亿轴承等5家企业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瓯宝公司、万控电气、燕京啤酒、处州混凝土、中航混凝土等企业多年被评为丽水市纳税百强企业,富来森、万控电气被评为丽水市制造业50强企业,鱼跃酿造等24家企业被评为省、市、区级专利示范企业,不知慢运动获得莲都区首届政府质量奖。二是重提升。重视农产品品牌整合,指导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品牌使用准入制度、品牌标识双商标(区域商标 产品商标)制度,实施“六统一”(统一品牌宣传、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标志、统一基地认证、统一市场营销、统一行业监督)管理制度。深入挖掘“处州白莲”、“鱼跃”酿造、“梅峰”有机茶、“联济”山茶油、“山水”椪柑等现有品牌的文化底蕴,提升品牌内涵,优化品牌形象。三是重推广。高度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推进与淘宝、一号店、京东商城等平台的战略合作,积极参与“阿里巴巴·丽水产业带”建设。2013年,市区(含开发区)网络零售额达6.12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的4.1,同比增长24.6,前景十分广阔。积极组织、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销售大户和行业协会等外出参加、举办各种形式的农博会、展销会,设立品牌形象店,搭建网络宣传平台,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三、以本土化资源“美村子”

城乡之美,体现于现代文明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山水田园之美。立足我区已于2012年成功创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全市“最具幸福感城市”,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切实打响“秀山丽水、养生莲都、长寿之乡”区域品牌。具体要做到聚起来、绿起来、靓起来。

1.聚起来。就是要推动农村人口、要素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推进集聚发展。一方面,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我区于2011年完成撤联城镇改街道;2012年撤高溪乡并入碧湖镇、双黄乡并入岩泉街道;2013年撤并行政村125个,行政村数从333个减至208个,撤并率达37.5,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下步,要结合农民异地搬迁工程,进一步做好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留守人口较少的边远自然村、空心村的撤并工作。另一方面,提升城镇集聚功能。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完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统筹生态、城镇、产业、人口布局。加快推进“碧湖—大港头组团”联动发展,推进碧湖“六个一”建设,把碧湖人口、面积、镇区、实力做大,推动碧湖中心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积极培育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风情小镇和特色乡镇,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中心村。扎实推进社区、美丽乡村、农家乐、企业、示范镇、学校、区直机关、农村党建等8大系列示范点创建。

2.绿起来。一是立体披绿。推进景观立体化,按照提升“一环(丽水城区四周绿色山体围合而成的森林景观林带)、一轴(瓯江沿岸森林绿轴)、五带(对外交通道路防护绿带、城区街道绿带、河道滨水绿带、卫生隔离林带、城市高压走廊及引水管线防护林带等带状绿地)、五园(各类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等块状绿地)”总体布局,构筑生态功能完备、景观效果良好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立足“森林围城”这一优势,实施森林城镇、森林通道、森林堤岸工程,进一步把自然山水引进城市,把周围森林引进城市,开门见绿,抬头见树。今年,计划新增河岸景观绿化面积44.5万平方米。推进树种珍贵化,开展“珍贵树种进百村”活动,重点是提高古堰画乡、九龙湿地、森林通道沿线的珍贵树种覆盖率,保护好古树群、古树名木。推进林相多层化,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相配套,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观赏型的森林景观体系。二是拆围(违)增绿。着眼于增加绿量、还绿于民,本着“注重实效、宜拆则拆”原则,对城区、镇区主干道两侧沿街单位实行拆墙透绿,在城镇道路交叉口、标志性地段建设休闲广场增绿,增加城市公共绿量。结合“三改一拆”、“创国卫”行动,大力整治违法占用绿地行为,拆违补绿,见缝插绿。三是管护保绿。坚持依法治绿、依法护绿,进一步明确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绿化主体责任,健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地籍管理、森林消防视频监控、森林防火智能决策等五大系统。大力开展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挖掘地域森林文化内涵,激发社会各界爱绿、植绿、护绿热情。

3.靓起来。一是铁腕治理。深入推进“三改一拆”,按照“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美丽农居”建设要求,自下而上扎实开展无违建村(居)、无违建乡镇(街道)、无违建区创建工作。计划2014年完成9个乡镇(街道)的“无违建”创建工作,2015年完成“无违建区”创建。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完善“一图一长一网”治水方案,集中开展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城镇截污纳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企业污染治理等工作,力争两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四年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六年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联动推进“治气”、“治山”、“治土”等工作,全面改善市区生态环境。二是规范管理。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示范文明城区为契机,完善城市管理网格化长效管控机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问题执法;落实市区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和“门前三包”责任制,提升环卫保洁质量;加强市场内部及周边秩序管理,巩固马路市场整治成效,确保如期完成创建任务。三是美化环境。深入推进“六边三化三美”行动、“洁净家庭、洁净村庄、洁净乡镇、洁净城区”四级联创活动和“最美乡村”、“花样农家”评选活动。着力构建以优化村落环境生态、传承村落文化形态、培育村落新型业态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利用机制,使传统村落古韵长存、永续发展。

四、以差异化考核“树杆子”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细化完善各类考核指标体系,树立起分层次、差异化考核的杆子,引领科学发展。

一是坚持实绩考核。立足于政绩考核“指挥棒”导向的新变化,既重过程,更重结果,切实考准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考浓争先进位的干事氛围,考出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既看经济发展,又看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既看经济发展的亮点,又看生态环境保护等难点问题的解决;既看能量化的显性政绩,又看百姓口碑等隐性政绩。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考核。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完善“干部实绩每月上墙”制度。实行重大项目、计划生育、“三改一拆”、政策处理等工作量化上墙、落实到人,新华网等媒体予以充分肯定。

二是实行分类考核。考核对象分类设置,根据工作相近原则,把全区14个乡镇(街道)按街道、镇、乡分为三类;全区57个区直部门按党群、宣传、政法、财贸金融、发展计划、经贸、农口分为七类;每类设置奖项,使同类单位之间的工作更有可比性。考核内容异化设置,除计生、信访等共性工作外,根据公平原则,一些不需全部单位承担的个性工作,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来确定是否需要考核。比如,依法行政工作,只考核承担此项工作任务的单位,其它单位则不需考核。考核分数区别设置,根据公正原则,即使同一项工作,不同的单位承担的工作量不一致,设置的分值也不相同,工作量大的单位,分数值较高,工作量较少的,分数值较低。

三是注重结果运用。坚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既发奖牌,也发黄牌。推进考核结果运用与构建干部“能上能下”机制相结合,以选拔“狮子型”干部为重点选好配强“好班长”,以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为重点建设“好班子”,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培养“好梯队”。

朱继坤在专题讨论会上的重点发言

市委提出“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缙云县从缙云实际出发,认真组织学习讨论,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召开县委全委会,提出了“三问三思,三破三立”,关键就是要结合缙云实际,坚持“三种导向”,统筹“四对关系”,做到“五个结合”,发挥“缙云好”,建设“好缙云”。缙云是丽水的“北大门”,山水生态好、人文环境好、区位优势好、产业基础好、发展愿望好,在这个基础上,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关键怎么样加快建设“好缙云”。我们提出,“好缙云”要有好的生态,好的项目,好的产业,好的秩序,好的干部,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

一、回答“三问三思”的问题,要坚持“三种导向”

一是要坚持群众导向。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道出了我们党的一切执政追求。问一问发展是为了什么,思考怎样才能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科学发展?回答好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去年我听了缙云干部群众的意见,当前缙云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四件难事”:一是饮水难。缙云是全省为数不多的从地表取水的地区,全县42万人口的取水来自好溪,目前好溪水质大部分时间达到Ⅱ类水标准,但受上游工业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污染和沿线居民生活污染影响,好溪水质不够稳定。我去年6月来缙云,听的最多是“治水”,我想得最多是“治水”,抓得最多也是“治水”!二是上学难。我县城区公办小学和幼儿园数量少,标准低,均处于“超负荷”运转,县城现有两所公办幼儿园,一所7亩,一所10亩,都是700多人,教育厅长过来说是鸡笼式教育;其中每万人比学校数,位列全市末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园舍项目投资额完成率、建设面积完成率分别是全市第9和第8名。三是就医难。县人民医院应该说县级医院里比较好的,但是现在由于在老城区交通拥挤,医疗用房十分拥挤,直接影响功能布局。乡镇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技术人员不足,全县乡镇卫生院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仅有3人,全县乡村医生中23.7为高中以下学历,5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占41.4。四是养老难。去年,我县开展了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累计评估老人2970名,评出城乡低保家庭中的60周岁以上失能、失智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15人,其中入住养老机构老人仅7人。这“四件难事”是缙云老百姓最期待的“四大关切”,也是缙云领导干部必须答好的“四大考题”!

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看不到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回避问题是最可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缙云也遇到了“四大难题”。一是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不相协调。2012年我县城镇化率48.3(全国52.6、全省63.2),工业化率54.5。城镇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6.2个百分点。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三产的发展滞后于二产的发展。二是城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土地、水、电等资源供给日趋紧张,局部区域水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城市发展总体上还处在粗放阶段。三是城市集聚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还不相协调。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不够强大,城镇规模普遍偏小,对农村和周边地区的带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最新数据显示,全县还有49.3人口生活在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还有39。四是城市功能和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要求不相协调。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还不够完善。为此,我们必须树立“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即什么问题影响“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什么问题影响“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和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搞懂先后主次,分清轻重缓急。

三是要坚持目标导向。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力量!我们缙云的长远目标是推进“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县城,城区和景区怎么融合,新碧区块工业产业和城市怎么融合,壶镇老的工业基地产业和城市怎么融合,城乡一体怎么发展,这几大板块做好了,缙云的产城融合做好了,城市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后劲。今年,全县的工作任务是以“改革”为统领,以“治水”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产业提质、项目攻坚、要素保障、城乡统筹、民生和谐、作风提升“六大工程”。该有的目标有了,该有的任务有了,该有的路径也有了,关键是紧盯目标抓落实!一方面,要有“看不下去”的想法。现在很多问题出在麻木不仁,有的是看不到问题,有的是回避问题,有的是害怕问题,我觉得是态度问题。如果人家在跑步,我们缙云还在散步的话,永远也赶不上人家。因此,我们要有“如坐针毡坐不住”的焦虑,要有“千钧重担扛在肩”的压力,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实干,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有“干得上去”的信心。这是作风问题。正确、有序、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关键是各级干部要有“新官理旧账”的理念,“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心思集中到“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能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确保干出特色、干出新风、干出气势、干出实效。

二、树立“三破三立”的理念,要统筹“四对关系”

一是要统筹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没有一定的速度,就谈不上质量、效益。特别是对缙云来说,要坚决破除不考核GDP就是不要发展的误区,能快则快,千方百计做大总量。同时,也不能只要速度、不要质量,两者不可偏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区别的,单从增长看,只要绝对数量增加就可以叫增长,缙云现在总量是全市第二,但财政收入缙云比青田少了5个亿,财政支出能力,按财政供养人员来算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60,按全县支出能力只有全市的7成多点,块头大但体力不如人家,要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改变财政结构,努力实现“转型”和“成型”并举,“扩量”和“提质”并重,实现速度“快”和质量“好”的有机统一。

二是要统筹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考核工业不是不要发展工业!无工不兴、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对缙云来说,还是要坚持工业强县作为发展战略,不能动摇。去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年工业税收达到7.4亿元左右,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7。一方面,我们要扭住工业经济这个“牛鼻子”,狠抓工业强县不动摇。特别是要用好两大平台,特别是市里给缙云那么关心,设立丽缙五金产业园,经过一年多建设已经基本成型,平整土地10000多亩,房屋拆迁600多户,移掉坟墓4000多处,体现了缙云精神,缙云速度,另一方面,牢固树立生态工业的理念,“既要DDP,又要绿色GDP”,实现工业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决不要让空气刺鼻的灰色GDP,决不要让河水发臭的黑色GDP,决不要让水土流失的褐色GDP。为此,自去年7月份以来,我县就开展狠抓治水工作,打出了一套治水“组合拳”。总的来看,实现了“4个率先”:一是在全省率先通过县委全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五水共治”进一步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二是在全市率先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举全县之力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三是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乡镇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评价、乡镇生态补偿、乡镇差异化考核等一系列“五水共治”长效保障机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浙江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寻找可游泳的河》系列,专门报道了我县水环境整治工作。四是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我们有家企业自费用半个版面的篇幅面向社会承诺废水“零排放”,讲到“若有废水排入清澈的好溪,就关停纸厂,永不造纸,请求社会监督!我们从双清提出来五清:清洁家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清洁田园,清洁河流,从源头上控垃圾。

三是要统筹经济与民生的关系。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老百姓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增长快,并不等于群众满意度高。现在,有的地方经济发展很快,但老百姓没有从中得到实惠。比如,楼房盖得快,城市面貌变化大,但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等设施很缺乏,不能满足需求。比如,搞开发区,办企业,公司老总赚了不少钱,但没有解决多少就业,反而把老百姓喝的水污染了、赖以生存的土壤损坏了。这就是忘记了甚至背离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我们必须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落脚点,增强发展的普惠性、包容性,让发展经济带给老百姓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实现发展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同步提升,绝不能只见物、不见人,只见GDP、不见居民收入,只见“高楼起”、不见“百姓笑”!去年,我县提出考核边远乡镇,就考核农民收入、农民增收、美丽乡村、社会稳定4个指标。

四是要统筹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人平安,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指标;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必须一手抓发展,另一手抓稳定。我们要建设的平安,不是仅指社会治安或安全生产的狭义“平安”,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把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实现各方面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政府管理与推动社会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局面。

三、建设“好缙云”,要做好“五个结合”

一是要把“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着力完善“好制度”。市委全会报告指出,惟有改革创新,才能搭建起“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的桥梁。缙云改革发展到今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顺境不多,“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难题不少。要真正使深化改革成为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的动力源泉,必须按照“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的要求,解答好“哪些必须改”、“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基本问题。要把深化改革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在深化考核体制改革、城镇化各项改革、要素资源配置改革、民营企业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上下大力气,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激发城镇和乡村两大活力、整合县内和县外两种资源,为推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和建设和谐美丽好缙云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二是要把“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与推进“五水共治”工作结合起来,着力保护“好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缙云来说,绿水青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大家底”,也是促进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最大本钱”。只有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美,才能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要守住“生态红线”,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管制和最广泛的生态创建,以“五水共治”为主抓手,联动推进治气、治土、治山,让水“漫江碧透”,让山“层林尽染”,让天“清澈如洗”,让路“洁净畅通”,把城市和农村嵌在山水林田湖的风景中,促进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养眼养心养生养老。同时,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精致农业、休闲养生旅游业,做大做强生态经济,释放更多“生态红利”,创造更多的“绿色GDP”。

三是要把“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与增强缙云发展后劲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好项目”。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领跑器”、“牛鼻子”。没有好项目,“绿水青山”变不了“金山银山”;没有好项目,就没有“好缙云”;没有好项目一切都是空谈。只有靠大项目、好项目,产城才能更好融合,城乡才能加速一体。为此,今年我们将围绕“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突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以更宽的视野谋划一批项目、更快的速度推进一批项目、更大的力度争取一批项目,大上好项目、上好大项目,为建设“好缙云”注入源源不断的后劲。重点要破解拆迁难的问题,让项目快开工、早落地。

四是要把“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与美丽缙云建设结合起来,着力统筹“好城乡”。衡量一个地方美不美,很重要的是看城乡环境和形态,有没有独特的生态风貌景观。缙云作为生态山水城市,集山、水、林、田、湖于一体,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一个景色迷人、令人向往的美丽幸福家园。为此,必须以“六个一”项目建设为重点,真正把缙云放在融入“浙中城市群”的大格局中思考谋划,着力抓好优平台、通路网、造景观“三大载体”和规划编制、征地拆迁、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城乡统筹等八项工作,努力把城市嵌在“山水林田湖”的风景中,加快建设“美丽缙云”。要通过“多城联创”、“三改一拆”、“六边三化”等载体,加快推进城乡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要加大农村“三乱”整治力度,抓源头。特别是控制新的违建,是基础。我说“拆房一家子和你吵,拆坟一家族和你吵,拆庙一村人和你吵”,拆违工作非常困难。因此,我们提出:哪里出现新违章,哪里的干部就要下去。4月份,我们将花100天时间,强力推进三改一拆,真正拆出美丽空间,拆出公平正义,拆出新的环境。

五是要把“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与改善民生工作结合起来,着力共享“好生活”。我们认为,衡量一个地方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人民富裕程度、幸福指数!经济工作要造环境,民生工作要听民意!民生工作是花钱的工作,要听老百姓的,他们认为钱要投到哪里,我们就投哪里!经济工作是挣钱的工作,要听企业家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创业环境,我们就营造什么样的环境!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守底线,不断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要紧紧围绕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年在改善民生上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让缙云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老百姓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要大兴干事文化,大力弘扬“缙云速度”,积极倡导“事不过夜”精神,苦干实干拼命干,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把“三严三实”作为座右铭,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

黄志平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一、“三问三思、三破三立”讨论活动意义十分重大

市委及时的决策以及开展这个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对现阶段丽水的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工作实践有很强指导性,这是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深入推进群众路线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

二、联系思想实际值得深入探讨为谁发展、谁去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

当前,丽水的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是比较活跃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去年以来,市委部署的深入开展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的讨论活动,大家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同时,丽水的发展也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期,开展这样一个讨论,一定要联系思想实际,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联系思想实际,侧重要解决的是三个推进发展的基本问题:一是为谁发展,二是谁去发展,三是怎样发展。市委提出“三问三思、三破三立”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落脚点,也就是要解决好这些基本问题。

1.关于为谁发展的问题。不言而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实践当中要真正做到为民利民,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那就必须要搞清楚,群众希望我们做什么,也就是习总书记讲话和夏书记反复强调的“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行政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事情我们认为是好的,群众不一定就拥护、赞成,而我们没有去重视的,恰恰是群众意见最大的,这是经常会碰到的事情。所以,通过这个讨论,就是要牢固确立群众观点、群众意识、群众标准,尽可能把我们行政行为和群众意愿紧密的联系起来,无缝对接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水平。

2.关于靠谁发展的问题。就是靠发动群众,靠干部转变作风,靠激发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激情,这也是一个不复杂的问题,但真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要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要发动群众。联系现阶段的工作实际,我觉得我们在发动群众的这个问题上,要更加重视做好引导的文章。特别是企业家,这个激情如何激发,更需要我们去研究。从今年1-2月份的情况看,企业家的信心指数还是比较低的,主要指标也不容乐观。所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在实践当中我们稍有不慎,就会有所偏差。

3.关于怎样发展的问题。作为党委政府来说,怎样发展就是要抓重点,就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区域都有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抓准了、抓牢了,就能提高效率。这方面省委省政府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去年抓“三改一拆”,今年抓“五水共治”,作为组合拳的龙头,来推进转型升级。

联系丽水实际,我们在讨论如何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指导思想的问题上,我有这么个认识。我认为,在指导思想上,要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在发展的战略上要有坚强的毅力,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信心。但是,在战术上,要审时度势,突出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当大家都去谋求金山银山的时候,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当大家都在保护绿水青山的时候,或谋划金山银山精力不集中的时候,或者是谋求金山银山的意愿不强,氛围不热烈的时候,那我们更应该把握好矛盾的主要方面。我认为战略和战术应该是不一样的,战略要坚定,战术上要审时度势,这就是我们指导工作的基本方法。

深入思考,这里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一季度工业考核指标的9项其中一项是第一位,其余8项都是后三位,大部分是最后一位。而且据国税、财政有关部门的反映,企业家的信心指数是比较低的。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问题怎么解决,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面上大造谋求金山银山之“势”,点上要着力推进保护绿水青山之“本”,把“势”造大、造足、造充分,把“本”做细、做深、做实。

三、联系工作实际,要高度重视当前急需解决的三大突出问题

我觉得,当前急需解决的有三大方面的问题。

1.要强化生态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的考核。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指挥棒”一定要跟上。省委专题会议提出对丽水的GDP、工业考核是不作要求。就按照GDP和工业不作考核来说,并没有说生态经济不考核,也没有说以生态经济为主要成分的GDP不考核。所以,现在必须要明确,生态经济的各项指标,必须要考核,包括要考核以生态经济为增量的指标。这个问题,在群众路线教育期间,我觉得到了要有定论的时候了。我们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的讨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开展以“五水共治”为倒逼机制的经济组合拳的贯彻落实,都应该是促进我们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但是从一季度的态势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在4月份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我们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2.要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深入地开展“3 3”产业体系的研究。市委全会以及全会决定中高度重视,突出强调。这方面政府也做了一些研究,但现在还不够系统,我们要继续抓好落实。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指导思想牢固确立之后,必须跟进的发展战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不研究透的话,无论是从战略还是战术上,我们都无法指导实践。

3.要深入开展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排查。面上要解决什么样的主要矛盾,点上应该怎么解决,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说“五水共治”,面上是“五水共治”,但是到了具体的点上,就是“一水一治”。要把面和点搞清楚,要把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理清楚。这里讲两个问题。

第一,对于市本级来说,当前经济运行过程当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就是怎么样推进生态产业聚集区发展的问题。这是当前市本级最大的问题。市政府党组在学习的时候也做了一些分析,在群众路线教育期间,把这个问题理出来。这个最大的实际问题不解决,我们无法交代。我认为,当前我们的工作着力点,就是应该要放在如何推进生态经济、推进集聚区的发展上,要按照三个“立足于”去找差距、找原因。就是要当同一问题涉及上一级、下一级的时候,要立足于本级去找问题、找差距;当本单位和兄弟单位都有责任、都有原因的时候,要立足于本单位去找原因、找责任;当自己和同志们都有责任的时候,要自足于自己去找原因。要把开发区的问题研究透,首先我们市政府要反思,当然,市政府党组也在努力。同时,开发区也要反思,也要立足于自己找原因。这件事情上,职能部门也一样,开发区现在存在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人造成的,不能完全把责任归结到某一点上,这些都不客观。一定要从三个“立足于”去找问题、找原因,制定科学稳妥的方案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立足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面上需要造势,需要大造发展生态经济的气势和氛围。需要制定一个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启动点的实施方案。会议决定形成以后,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是纪律问题,更是为事业负责的问题。下一步,市政府将马上动手制定这个方案,营造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氛围,把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启动点,做细、做深、做实。

朱晨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我着重就推进改革发展问题,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第一,在改革的思想认识上,要亟需摆脱“路径依赖”,以思想的解放来推进改革的突破。当前,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改革的步子还不够大、思想还不够解放,尤其是在思想上还缺乏改革的内在动力,还存在“路径依赖”的思想障碍。拿我市的扶贫改革试验为例,2013年1月,我市与辽宁阜新、广东清远一同被国务院设立为扶贫改革试验区,一年多来,除云和县、庆元县在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造等方面取得试点突破以外,其他县的改革进度还十分缓慢,大部分还在等待观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农村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典型的叶公好龙,守着政策要政策,政策来了不会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欠发达思维定势,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还存在“等、靠、要”的惯性心态,对体制机制突破有顾虑,总觉得“老道路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有了经验再看看,这就是典型的路径依赖,追求“四平八稳”的发展,缺乏敢闯敢试的精神。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们的手脚,阻碍了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机遇总是在犹豫中丧失,差距也是在不断观望中被拉大,面对改革发展的机遇,我们还要亟需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畏手畏脚、怨天尤人,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等思想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发展的大跨越。

第二,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要做到“蹄疾步稳”,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也就是说,如何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的改革大环境中,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社会成本、减缓改革带来的矛盾冲突,“蹄疾步稳”地推进改革,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应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对重大改革要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二是对改革的成效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可以说,对改革进行风险评估和科学评价的过程,就是了解群众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建立这两个机制,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体现,是底线思维在实施改革中的科学运用,也是保证各项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的必要前提。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例,一方面,我们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要对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政策底线以及“三权”抵押、户籍管理、乡村治理等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问题进行稳定风险评估,注重在法治框架内推进改革。比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不能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抵押担保的是土地经营权;农房财产权抵押,不能动摇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性质,抵押转让的是宅基地的使用权等等,对这些法律和政策问题要研究透、把握好。另一方面,改革不能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要树立目标取向,对农村产权的确权发证率、抵押贷款额度、农民受益程度等也要有一个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第三,在改革的推动落实上,要坚持以考核“指挥棒”树立干事的“风向标”。考核作为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工具,对督促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指挥棒”发挥得好,可以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形成自觉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创先争优”的浓厚干事氛围。然而,由于考核必然会涉及到地方、部门甚至是个人的利益,如果这个指挥棒发挥不好,就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内耗和纷争。比如招商引资,就存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县与县之间的竞争。近年来,我们通过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平安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等等,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但同时也出现了“就考核论考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钻考核的空子,导致考核结果的不准确等不正常的现象,比如,一些考核以查找问题为主,导致地方和部门迎接考核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怎么应对和应付,确保检查中少出现漏洞、少查出问题,考核管理变成了应考管理(创卫等单项考核就是这样);再比如,一些考核项目唯数据为标准,导致被考核单位天天追着数据跑、盯着数据转,到了公布考核数据的时候,不少地方和部门等待数据公布的焦虑,一点也不亚于学生等待高考放榜。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既要发挥好考核的约束作用,更好发挥好考核的激励作用。要坚持“三个结合”:即坚持共性考核与差异考核相结合,提高差异考核指标的权重,以考核体现发展导向、目标导向;坚持“奖优”与“惩劣”相结合,“奖优”以推动工作创新、激发干事活力,“惩劣”以鞭策后进、改进工作,要把考核更多地聚焦在“奖优”上而不是“惩劣”上;坚持考“事”与考“人”相结合,由事及人,通过考核在促进责任落实的同时,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陈建波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去年底召开的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发展道路要求的落实,是一次纲举目张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丽水发展阶段的规律把握,对加快丽水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学习会安排,我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1年撤地设市之初,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发展战略,2008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了《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2年又明确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去年底,市委三届六次全会进一步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山区科学发展路径,实现了发展理念的新提升。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是丽水科学发展的基本遵循。生态是丽水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大的资源和发展潜力。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增强自觉、自信,牢牢抓住生态优势,走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生态发展道路。

二、认真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要求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就是要将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利用的GDP。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有一个转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消费、有经济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转化为金山银山。

一是借力科技。要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水平和资源综合化利用水平,减少污染、能耗,使资源消耗的减量化、替代化、再利用化、高效化和无害化,使资源消耗低于自然增长、低于自然修复的水平,实现“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是依靠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我们最大的“钱袋子”。要把丽水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起来,大力发展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业。要把生态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和文化特色产业作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要借助生态文化、特色文化等元素提升产品的内涵和品位。

三是依托宣传。要深入阐释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重大意义,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积极参与改革实践,把保护生态环境、谋求科学发展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努力开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同时积极开展主题外宣,树立丽水生态富民的良好形象,提升丽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不是权宜之计,需要久久为功,让绿水青山永续利用、永续保有。“秀山丽水自图强”。我们要正视非常艰巨的绿色生态转型发展任务,全市上下需要更好地统一思想,真正把绿色发展、科学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我们要有当好“薪火传人”的自信自觉,努力把秀山丽水这一方山水保护好、传承好。我们更要着眼长远,细化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具体政策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导向、考核上同步跟进,坚定不移走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胡侠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尤其是重点学习了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他前后8次来丽水调研时的重要讲话,感触颇深。

首先,我认为市委围绕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要求,在全市上下开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的专题讨论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

总书记对丽水这个浙江的欠发达地区非常关心,在浙江主政的5年里,专程来丽水调研就有8次,对丽水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从目前来看,仍极富远见的重要指示。他02年11月第一次来景宁调研时就强调:一定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03年8月来丽水调研时更是明确提出:丽水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做文章,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并给出了具体的路径要求:①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②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工业,③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此后,他来丽水的每一次调研,或参加有关丽水工作的会议时,都反复地强调:丽水是“绿色绿谷”,这是丽水的特色,一定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好,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一时发展。欠发达地区的最大资源就是生态优势,一定要守住这个金饭碗,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等等。丽水10年来的发展已充分证实了总书记的高瞻远瞩。

近10年来,丽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从确立“生态立市、绿色兴市”的发展战略,到在全省率先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创建,再到提出“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等等,无不都是在走总书记要求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这10年里,丽水经济社会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各项发展指标的增幅始终居全省前茅。能在继续保持优异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绩,很不简单。所以10年后的今天,市委结合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市上下重温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于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进一步提升对“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在继续保持优异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好地发挥丽水的生态资源优势,实现丽水“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点体会,在统一思想、坚定科学发展理念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深刻领会总书记有关生态经济发展的诸多重要论述。总书记对丽水发展生态旅游业非常重视和支持,他02年11月第一次来丽水景宁时就强调这一点,03年8月来丽水调研时更是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近10多年来,丽水的旅游业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尤其是农家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被誉为富民的产业。借助旅游业的东风,丽水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大幅上升,所以市委去年底提出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丽水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我认为完全正确,符合丽水的实际,丽水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资源优势。但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丽水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市目前差距甚远。旅游业如何从当前仅仅是“富民”提升至“富民强市”,还需要我们对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总书记在2004年9月在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上,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阐述得非常深刻。他认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已远远超过了原有的范畴,广泛地涉及娱乐、餐饮、交通、文化、工业、农业、商贸、建筑等产业,已成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形态。他明确指出:旅游业是一个高关联度的产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丽水旅游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以全局的眼光来审视这一产业及它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不能单打一、就事论事、就旅游业抓旅游业。若不能把关联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等)带动发展起来,旅游业就不可能成为“强市”的产业,更不可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丽水有国内一流的生态资源,又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区域,并且已有很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和美誉度,只要我们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关联产业互促共进,丽水一定会实现生态旅游业成为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目标。

廖思红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在近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围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主题,结合本职工作作了一些粗浅思考。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需要凝聚全市社会各界的共识,争取最广泛的支持,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统一战线在其中能够也应当发挥独特的功能作用。

一、紧紧围绕绿色生态发展主题,凝聚统一战线的智慧和力量

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怎么走,绿水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经济发展怎样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这是当前亟需我们思考、解决的课题,也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建言献策、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

一是要组织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有序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考察活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入思考研究,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疏通统一战线成员发声渠道,通过编印《统一战线专报》等方式,建立统一战线成员反映民意、建言献策的日常“直通车”。

二是要积极推动民主协商,坚持市委市政府工作情况通报会、重大决策征求意见会、协商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说真话、纳诤言,开门纳谏、广集民智,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应有之义。

三是要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帮扶工作,引导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眼于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共生共赢,在建设畲族特色村寨、发展畲族风情旅游、弘扬畲族优秀文化中,推进民族地区绿色生态发展。

四是要广泛深入地在统一战线组织中开展“三下乡”、“光彩事业”、“侨牵母亲河”、“五教同行、五水共治”等活动,汇聚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增收帮扶和民生改善。今年全省“光彩事业山区行”在我市结对帮扶项目69个、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

二、牢牢把握绿色生态发展要求,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非公企业占全市企业总量的85,非公经济贡献了全市85以上的税收、95以上的生产总值、100的外贸出口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当前,我市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还处于爬坡过程,处在优胜劣汰的困难时期,要在引导、支持、转型、提升上下足功夫。

一是引导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全面开展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举办非公有制企业家培训班、新生代企业家培训班,举办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展望专题讲座、“丽商论坛”,与非公经济代表人士联谊交友等途径,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的责任,在宏观背景下提升发展理念、改变经营思路,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大局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加快腾笼换鸟、机器换人、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推进“丽商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为非公企业转型升级、为浙商侨商回归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推介、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等全方位服务,助推丽水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助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探索统战社团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服务企业、协调部门、化解矛盾等方面好好下功夫。

夏建成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丽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三问三思、三破三立”,谋划思考丽水科学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力以赴把丽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牢牢把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

一、唱响主旋律:在发展定位上,要争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演进历史,有专家强调指出,农耕文明时代平原最值钱,工业文明时代沿海最值钱,现在正迈向生态文明时代,山岳最值钱。早在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丽水时就精辟地指出:“欠发达地区的最大资源就是生态资源,这种资源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优势和价值会日益凸现。”习总书记的科学判断,业已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反复证明。我市理应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优势,乘势而上,提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从政策导向上把握。党的十八大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作出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去年,省委专门召开研究丽水工作的专题会议,决定不再对丽水的GDP和工业产值进行考核。所有这些,无不昭示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业已成为中央和省委政策的重要导向。当前从全国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功的样板,中央和省委也亟需树立典型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因此,当前丽水提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可以说是适逢其时。从现实可行上分析。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2013年丽水市人均GDP已经达到7498美元,超过全国6920美元的平均水平,进入中等收入的“中中等”发展阶段,具有了相当的物质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的生态环境依然保持良好。因此,我市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不仅有生态禀赋上的相对领先优势,而且也有经济基础上的相对领先优势,是切实可行的。从发展历程上追溯。回顾丽水改革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撤地建市后的历程,历届党委、政府一直紧紧依托本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在生态发展、生态富民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兴市”发展战略,到“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再到“绿色崛起、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现在提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既是对丽水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长期探索我市生态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结果。这完全符合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也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一张蓝图画到底的重要指示精神,更是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抢占新一轮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制高点的有效路径。

二、打好主动仗:在发展路径上,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强调指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一是坚持考核先动。要调整考核体系,在考核指标体系中,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生态富民等方面的工作。要坚持分类考核,根据各县(市、区)的区域功能定位,合理设置考核指标,从而实现功能统筹、错位发展。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特别对一些生态保护方面硬性指标要实行“一票否决”,并强化责任追究。二是坚持发展互动。要加快推进产业与资本的发展互动,通过资本运作,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放大财富增值效应。要加快推进三大产业之间的发展互动,着力做好“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文章,形成有区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快推进产业与信息化的发展互动,通过建立相应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要加快推进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发展互动,加快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石雕、青瓷、观光农业、运动休闲、民族文化、田园风光等小镇,从而实现特色城镇与特色产业的互动发展。三是坚持项目带动。作为欠发达的丽水来讲,当前我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相对较弱,要实现跨越发展外力拉动显得尤为重要。要坚持项目为王,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地把谋重大项目、抓有效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坚持民资、外资和国资“三轮驱动”,特别是在与央企的合作上要努力取得新突破。要强化考核激励,既要加大对单位、部门招商引资的考核力度,又要引导全社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对于引进重大项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四是坚持特色推动。我市不仅拥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资源,而且还拥有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比如,龙泉青瓷、宝剑和青田石雕等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的甚至还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极具竞争优势的文化艺术,其产业化的步伐严重滞后,其龙头带动的作用难以发挥。比如,龙泉青瓷与景德镇陶瓷相比,两者的产业化发展差距很巨大。因此,我们要立足市情,切实把我们的特色与优势发挥出来。可以借助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青瓷、石雕等艺术品日用化、产业化步伐,从而使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五是坚持上下联动。在国内外,通过地下资源的开发而迅速改变面貌的事例并不鲜见。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从原先的1000米提升到现在的3000米,这为我市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把我市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地上、地下资源的联动开发,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比如,我们在发展旅游产业时,要注重青田封门石、云和小顺石、松阳黄腊石和七彩玛瑙以及缙云仙都丹玉等玉石资源的开发,大力打造玉石文化,并使玉文化品牌与生态旅游品牌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使之与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六是坚持改革促动。在思想层面上,要以敢为人先为导向,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思想舆论氛围,全力汇聚干事创业的正能量。在生产力层面上,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加快现有产业的生态化和科技化改造。在生产关系层面上,以打造最佳投资环境之市为目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营造重商、亲商、优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三、争做主力军:在发展保障上,要以上率下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奋力争先的精气神

毛泽东同志曾精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走在前列’,就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就要具备广阔的发展视野,就要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全市各级干部要认真贯彻习总书记的要求,以奋力争先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是在工作目标上要体现奋力争先。要善于从全省、全国的比较研究中确立自身的追赶目标,特别是生态发展、生态富民等方面的目标要在全省、全国有名次、有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潜在能量,激发内在动力,形成发奋图强、跨越赶超的浓厚氛围。二是在政策措施上要体现奋力争先。就是要积极创造“政策洼地效应”,努力打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充分发掘本地的比较优势;立足全省、全国的比较研究中,制定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政策和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人才向我市集聚。三是在自身要求上要体现奋力争先。各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善于与专家交朋友,借用外力、外脑,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要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要主动顺应经济社会法治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要主动顺应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要始终坚守党纪国法和道德的底线,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卫中强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在当前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重点学习了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并结合丽水实际,对“三问三思、三破三立”进行了深入思考。“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的核心是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这是夏宝龙书记对我省深化改革“四个有没有”提问在丽水的具体体现,非常契合丽水改革创新发展实际,针对性强,发人深思,大大激发了全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创业干事的正能量。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为丽水科学发展突出指明了方向。“三问三思、三破三立”是关于怎么发展、树立什么样的科学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是对当前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的具体解答,对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习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首先还是要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不能再走老路。首先,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我们仍然需要GDP,但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也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才是最终目标。其次,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再次,发展不能竭泽而渔,断送了子孙的后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好日子先过”,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子孙后代也难以为继。习近平同志2003年8月在丽水调研期间,更是深刻指出,环境就是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GDP,丽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做文章。“三问三思”再次警醒全市上下树立正确、科学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观,“三破三立”要求全市上下在不丢GDP的情况下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为丽水深化改革更加提振了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保证,无数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工作实践表明,一个缺乏自信的政党、民族是无法实现改革开放的。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刻强调,发展不是蛮干,不能走老路。再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经营老路,国家政策不允许,资源环境不允许,人民群众也不答应。他指出,丽水“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绿水青山可以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联系丽水实际,有秀美山川、洁净河流、清新空气,是金山银山所买不到、换不来的,这就是我们发展的信心、力量的源泉。我们相信,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通过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就可以早日实现丽水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跨越升级。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为丽水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了标杆。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决定》突出抓好“三区两城”建设,谋求丽水更高品位、更高水准、更高境界发展的现实要求,科学设定了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美好愿景。从当今社会发展路径上看,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国家和地区把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之一。习总书记曾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而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树立“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战略性定位既符合习总书记“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的论调,也是增强我市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金建新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根据市委要求,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安排,前一阶段认真学习了教育实践活动规定要学习的部分资料,特别是重温了习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时对生态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方面一些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讲话与指示,倍感亲切管用、深有体会。

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对我市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市上下已开始形成共识,我们必须要按照这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历届市委、市政府也为丽水绿色生态发展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取得了一定成效,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的专题讨论很有必要,非常及时,目的就是要在这个关键时刻,进一步强化绿色生态发展的责任感,增强加快发展不放松的紧迫感。借此机会,我也谈点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是要加快发展,还必须要绿色生态发展。对丽水来说,欠发达是最大实际,也是最大的市情,加快发展是丽水人民最大的愿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丽水现阶段最大的任务,做大经济总量是当前丽水实现加快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最大的举措,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进工业化,大力培育中心城市、中心镇,推进城镇化使丽水摆脱欠发达是当前丽水最大的目标,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发展。

全国人代会时,王永康书记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将浙江省丽水市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建议》,并在浙江代表团审议时,为丽水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及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呼吁,提出具体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将丽水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加快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双示范区”,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这对丽水来说将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甚至逐渐提升为“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发展。

二是要GDP,还必须要绿色的可持续的GDP。省委、省政府决定对丽水不再考核GDP,不再考核工业产值,决不是工业产值、GDP不重要,更不是让丽水不要GDP、不发展工业,而是因为丽水的GDP和工业产值总量太小,占全省的比例太小,比重太轻(GDP占2.6,工业产值占2.8)。如果丽水现在的GDP是5000亿,将会如何?如果丽水现在的工业产值达到万亿,将会如何?

以嘉兴的发展为例,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却失去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再要这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是难上加难。而丽水则相反。因此,我们必须要十分珍惜丽水绿水青山的好环境,要将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我们要的GDP必须是绿色的可持续的GDP。

只要我们始终做到发展的这根“弦”不松,发展经济的这口气不松,发展生态产业的这股劲不松;始终朝着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而努力,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措施贯穿于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造福人民的全过程,就一定能够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蓝资霞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所作的《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工作报告,科学地阐述了“丽水转型跨越之路如何走,发展战略标杆如何定”等重大主题,描绘出了美丽幸福新丽水的生动图景。本人通过学习,结合联系的工作,对农民增收谈点认识。

一思农民增收靠什么?

2002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宁调研时说:“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求”。他还说:“特色农业与生态经济要进一步抓好。要依托这里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他还说“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广开门路,多管齐下。”现在在丽水,传统产业的食用菌类生产已受到资源的影响,而林下经济具有能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特点。发展林下经济,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有利于林地尽快产生效益,还可以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在农村蓬勃兴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因此,我认为依托我市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发展林下经济,是一条可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靠山吃山”,促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二思发展林下经济的可行性。

丽水丰富的林业资源,为丽水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现代农林产业提供了他方无可比拟的自然条件和有效空间。近年来实施的康庄工程、大量的林道和灌溉设施建设,则为林下经济新模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我市在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方面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及在林下食用菌、林源中药材等方面日趋成熟的技术,都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所在。

三思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问题:一是各地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认识不足,扶持力度不够。二是对林下经济的研究谋划不足,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都有待深入研究分析。三是对林下经济的科技支撑不足。从事林下经济研究的人才严重缺乏,成型有效益的模式不多。四是对林下经济的政策保障不足,政策对产业的推动作用没有显现。

建议:1、提高林下经济重要性认识。各要充分认识林下经济在丽水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中的重要性,科学谋划,全力推进。2、研究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要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创新发展机制和经营模式。3、出台林下经济产业扶持政策,建立专项扶持资金,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发挥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4、强化林下经济科技人才支撑。成立丽水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研究院,整合资源,建立林下经济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科技研发和实用技术的转化推广,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总之,我们一定要按照习总书记在丽水调研时要求的“丽水经济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做文章,充分利用丽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宋永平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开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是丽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教育活动中的特色做法,也是为新时期丽水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更好地理清思路、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一、实事求是接地气,深刻认识发展是当前丽水百姓最大的现实问题。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必须要接地气,深入基层一线,实事求是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此,市委三届六次全会提出“问一问发展为了什么,思考怎样才能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绿色生态发展”问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丽水人民最大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不断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发展的理念,切实破除不考核GDP就是不要发展的误区、破除不考核工业就是不要发展工业的误区、破除省里考核松绑就是不要干事的误区,切实防止出现“松松劲、歇歇脚、等等看”的思想和状态,切实冲破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依靠丽水百姓一起走“秀山丽水自图强”的发展之路。

二、凝聚共识树正气,深刻认识绿色生态发展才是当前丽水百姓最迫切需要的发展路径。市委提出“问一问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思考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能不能适应今后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的要求”的问题,是对当前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发展路径的深入反思。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唯有走绿色生态的科学发展新路。一是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绿色GDP理念、生态工业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良性循环,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二是要辩证认识和准确理解绿色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关系。绿色生态发展,既要注重生产生活的高效益、低能耗,也要注重整个发展不破坏生态平衡;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使经济社会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有序发展。

三、坚定信心增底气,深刻认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丽水百姓最想实现的发展目标。市委提出“问一问靠什么发展,思考有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难题”,主要指的是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一是要增强丽水自信,秀山丽水自图强。以当前正在开展的“五水共治”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三大国家改革试点为抓手,加快打造全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双示范区”;以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促进生态资源的资产化、资本化,努力实现“两座山”的良性互动,真正让丽水百姓看得到、享受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要强化规划引领,注重发挥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三是要健全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四是要注重激发活力,加快构建最优化的生态产业格局,不断提升GDP的绿色占比。

吕文明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学习已有更深的理解,前面同志的发言也有深刻的解读。我想就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体会。

一、要建立和完善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考核体系

考核是指挥棒,要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科学考核评估体系。当前要借助省委给丽水留有考核空间的机遇。当前,可围绕两个方面来积极探索。

1.建立丽水的绿色GDP指标

以往政府绩效评估侧重于GDP,但这指标体系存在两大缺陷:一是只考核经济指标的正向增长,不统计环境降级引起的负面损失;二是只关注工业指标等眼前增量,不关注良好生态保护的长远价值。形成的导向就是:一些领导干部只看产值的“正数”,不看环境恶化引出的“负数”;只看GDP总量提高,不看GDP质量的下降。丽水当前的实际,允许我们将以往的GDP指标的内涵丰富扩充,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绿色GDP指标。重点可增加两项内容,一是根据绿色GDP的定义(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剩下的部分)测算总量,体现丽水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二是将丽水的生态价值统计测算,使生态涵养带来的隐性价值显性化,体现丽水生态保护的贡献和价值。

2.建立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同时提出“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这就表明,中央越来越重视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是可以转化为市场价值的。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快生态资源资产化改革,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探索建立生态效益评估和碳减排交易机制”。因此我市各级政府建立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通过建表立档,既可以盘点我们的生态资源,更加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工作;也可以为促进生态资源流转,实现更大的市场价值创造条件。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推进“五水共治”行动,治理行动也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体现治理成效,也可以采取生态资源负债表来体现。一方面体现我们对环保治理的投入和力度,包括政府资金投入、企业技改投入;另一方面也体现环保治理后的成效,包括污染总数的减少,单位GDP的排污量、能耗量、水耗量的降低。通过投入和产出的数字化的比较,进一步强化考评,形成共识,坚定我们绿色生态发展的自信。

二、要树立“扬弃”的意识,解决转型中的突出问题

我们要转变发展理念,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就工业而言,首先要提高发展门槛,从原来可防可治,提高到无污染、生态化。也就是古话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门槛提高对今后引进企业没问题,只需要严格把关;对已引进而又达不到门槛要求的企业就有问题,存在着扬弃还是抛弃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合成革企业,当年是礼炮齐鸣,欢迎人家来,现在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合成革企业确实污染大,根治难,虽然理论上水性树脂可以解决污染,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若说短期内靠水性树脂解决污染那是忽悠,所以一关了之是最好。但如直接关停,一要考虑政府信用问题,二是缺乏法律依据,三是也要看到合成革产业在丽水成长,既有当年产业梯度转移的经济规律,也有对丽水的历史贡献,同时该产业生态化研究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所以我们不能用抛弃的方法,还是要用扬弃的方法(所谓扬弃,哲学上指事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扬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在具体操作中,可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建立倒逼机制,限期整改达标,整改不合格的关停;二是要有扶持政策,企业当前面临“五水共治”、集中供热、连环担保等三大压力,需要有切实措施帮助企业爬坡过坎,在整改期间要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三要有给出路的政策,鼓励企业关停或转产,实现腾笼换鸟。其他产业也可以类似推广,这样既能保护丽水优良自然环境,也能维护丽水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

徐岳明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我结合学习三届六次全会精神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简要谈两点想法:

第一,要注重解放思想,解决好认识问题。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既是我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自选动作,更是推动丽水新一轮发展的一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因此,既要把这一专题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更要围绕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贯穿始终,围绕这些问题,找原因、找差距、找出路,真正把思想统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上来,把心思集中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上来。

我体会,“三问三思”,着重要解决好“为什么、靠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为什么”是价值取向,要为了丽水老百姓的幸福生活;“靠什么”是力量源泉,要依靠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怎么办”是方法转变,要靠改革创新、攻坚克难。

“三破三立”,重点要解决好“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靠什么发展”的问题。“要不要发展”,就是要落实王书记反复强调的破除“不考核GDP,就是不要GDP”的误区;“怎么发展”,就是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靠什么发展”,就是围绕“三区两城”,谋划和落实更多的绿色生态项目。

“三问三思”与“三破三立”是一个统一体,只有真正把“三问三思”问明白、想清楚,才能在实践上把握好“三破三立”,才能把牢方向、苦干实干、造福百姓。

第二,要坚持实干导向,解决好实践问题。

开展学习讨论,贵在认识、重在实践,需要更多地围绕大兴干事文化、提振精气神来展开。

一是增强定力,把思想统一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来。就丽水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我们要把握好“人与自然这个发展中最大的辩证法”,增强保护“绿水青山”的定力,决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谋求一时的经济发展。但也要明确,“绿水青山”不是被动地、机械地保护,而是要主动地、科学地做好转化的文章,从“绿水青山”里要“金山银山”,把“常青树”变成“摇钱树”、“好空气”变成“好财富”。

二是破解难题,把心思摆放到抓好重点工作上来。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突出抓好“三区两城”建设,就“五水共治”、“五资齐抓”、美丽县城、生态经济发展、“三大国家改革试点”、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等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这些部署和措施,都非常符合丽水实际。通过学习讨论,就是要把工作的劲头焕发出来,认真查找和梳理影响丽水发展的各类问题和困难,在实干中找办法、破难题、促发展。

三是紧贴民心,把重心聚集到办好民生实事上来。过去打胜仗,靠的是“军民鱼水情”。现在干工作,没有群众基础也干不好。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群众工作,躬下腰、沉下身、潜下心,到群众工作的一线去,办好一件件实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市十件大事和市区十方面实事,这些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必须切实把每个民生承诺兑现好,取信于民。

林健东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一、关于“三问三思”

(一)问一问发展是为了什么,思考怎样才能让丽水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丽水的科学发展?

都说“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大家都形成了要发展的共识。在现阶段,“发展是为了什么”、“发展到底为了谁”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正所谓“埋头拉车重要,抬头看路更重要”,否则盲目发展会偏离方向。习总书记《之江新语》中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他说:“发展不能脱离‘人’这个根本,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这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说,发展是为了人民、为了群众。

至于怎样才能让丽水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丽水的科学发展?我认为,现阶段最为关键的就是要不断缩小与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虽然撤地设市以来,丽水经济社会取得较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处在全省前列,在全省总量中份额逐步提高,与全省差距逐步缩小。但不得不承认,丽水一直落后于全省发展的水平,目前到底还有多大差距?据统计部门分析,总体来说丽水落后全省水平五年以上。要让丽水老百姓真真切切看得到、感受得到丽水的科学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缩小与全省水平的差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赶趟”、“补课”。决不能让丽水的百姓永远都当“富人堆里的穷人”。

(二)问一问靠什么发展,思考有什么样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丽水的发展靠什么?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归根结底,丽水的发展还是要靠“生态”二字,一定要高高扛起生态的大旗。关于这方面,习近平同志几乎每次调研丽水时都有指示,2003年8月8日在丽水调研时指出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丽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围绕生态作文章,充分利用丽水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这一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2005年8月12日在丽水调研时又指出“欠发达地区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生态资源,这种资源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优势和价值会日益凸现……”。

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谈了很多办法。个人觉得有两个方面应该高度重视:一是进一步发挥生态优势。只有充分地保护和利用好这一丰富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三大试点”。

(三)问一问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思考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能不能适应今后改革创新发展的要求?

毫无疑问,我们要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发展的新路。而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提振信心,提振“精气神”。不可否认,当前我市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同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的,要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彻底纠正整改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营造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敢于创新的工作作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气魄真抓实干,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和韧劲攻坚克难。

二、关于“三破三立”

关于“三破三立”我在几个月前的市委市政府务虚会上,做了题为《正确理解“两个不考核”,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的发言,详细阐述了这方面的观点。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一要辨证地看待省委“两个不考核”。二要辨证地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三要清醒认识GDP与节能降耗的关系。

陈重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贵州代表团一起审议报告的时候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论述,其中有关“重大原则”的提法尚属首次。

作为政府班子的一员,学习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联系丽水实际,进行“三问三思、三破三立”,我感觉当务之急就是要在“切问近思”的同时,做到“知行合一”。

从“问”与“思”的情况来看:

扪心自问,感觉有差距。表现在对生态文明的理论问题认识不够深,对丽水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战略战术研究也还不够透。

不耻“下”问,感觉有触动。当了领导干部,有时无意中认为自己比基层高明。深入到群众中间,才感觉基层有能人,老百姓中有大智慧,一不小心,自己就容易成为群众的“尾巴”。

勤学多问,感觉有收获。通过学习和求教,这段时间逐步廓清了自身在发展理念上的误区,也进一步理清了分管领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在问与思的过程中,我感受到,“问”、“思”甚至“破”都是手段,“立”才是目的。立什么?答案已经很明确,就是去年市委全会上提出的树立绿色GDP的理念,树立生态工业的理念,树立“秀山丽水自图强”的理念。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然后纲举目张,综合施策,丽水发展才能赢得新机遇,取得新进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一次市委组织专题讨论,实际上也是给我们丽水的经济社会发展,给我们领导班子集体“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树立了这样的理念,是不是前景就一片光明了呢?我觉得未必。在破与立的过程中,我还深切地感受到,要过科学发展这条“河”,到达“生态文明”这个岸,即便有了“桥”和“船”,也还需要行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主观能动性,反映在领导干部身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也是我们浙江余姚老乡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毛泽东主席当年在《实践论》中也有过很生动的阐述。它的主要含义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它要求我们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也就是说,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是空知。按照“知行合一”的要求,我觉得我们就要避免未知乱行,反对知而不行,倡导立知立行,做到知行合一。

结合分管的开放型经济和商贸流通工作,要做到“切问近思、知行合一”,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生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认识,从而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把“商贸活市”这篇大文章做新、做实、做好,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省内省外、市内市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把丽水出产的、生产的、过手的“货”多多地卖出去,把美元、欧元、人民币多多地赚进来。具体地说,有以下一些工作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并且付诸努力:

一是大力培育各类生产和流通主体。加强进出口主体培育,注重提高我市生态农产品、生态工业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推动我市生态产品更多地走出国门;培育服务外包主体,促进木玩动漫、网络游戏软件等服务外包产品的对外出口;培育电子商务主体,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山区特色的电子商务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并鼓励各类电商企业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尤其是农村电子商务,丽水有基础、有影响,也尝到了甜头,下一步要趁势而上,借势发力,打响丽水品牌。上上网就把山货卖了,点点鼠标就把钱赚了,这是最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大好事。

二是加快建设各类商贸流通平台。加快无水港和青田进口名品城建设,努力搭建浙西南重要的进出口平台;加大城市综合体、专业市场、商业特色街、商务区、物流仓储的建设力度,鼓励民资参与我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好“阿里巴巴·丽水产业带”、淘宝网特色中国“丽水馆”和“遂昌馆”;引导各县(市、区)建设电子商务园区,推动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引导传统实体市场积极参与和运用电子商务,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我市网上市场和网下市场协同发展;推动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星级化、交易方式现代化、运营管理专业化、物流网络高效化、市场经营品牌化,更好地发挥商品交易市场在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方面的作用。

三是高度重视做好外资利用文章。突出绿色生态,突出地方产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引优选强,促进实质性外资项目的落地;按照“北接沪杭,南承海西,紧盯港台”的招商引资方向,努力保持外资总量和质量的同步增长,靠外资引技术,向外资学管理,借助外资利用的综合效应来提高丽水全域的开放度。

四是不断完善政策和规划体系。尽快研究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餐饮业发展等政策,优化完善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发展等促进措施,制定好流通、消费等方面的中长期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以政策助推和保障发展。

葛学斌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一、提升旅游发展理念,研究旅游经济发展新课题

什么是旅游?丽水应该发展怎么样的旅游?旅游的发展会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旅游的三个功能和时下需要认真研究、大胆实践的两大课题。

旅游第一个功能是“吸引游客”,通过制造核心吸引物,创建景区来吸引游客。旅游第二个功能是“制造消费”。旅游具有引导、集聚、创造消费的功能。一定要善于设计不同的环节、创造不同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消费。没有这个理念,那仅仅是做旅游,不是发展旅游产业。旅游第三个功能是“培育产业”。要在创造消费的基础上培育出产业。包括旅游的基础产业,如宾馆、旅行社;延伸产业,如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和泛旅游产业,如旅游农业、旅游工业等。

在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这三种功能,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大胆实践两大课题,一是旅游能不能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传统的产业中二产是龙头,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经济要转型,就是要从过去传统的以工业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体的服务产业为主,从投资为主,转向以消费为主。旅游引领的现代服务业能否担当这一历史责任,成为支柱产业,甚至是第一支柱产业。二是旅游业能不能推动区域的跨越发展?丽水也要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丽水能不能通过旅游业的培育,实现经济的转型、区域发展的跨越、推动旅游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旅游的两大课题既是生态屏障地区时下发展的两大课题,也是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的两大使命。

二、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着力培育第一战略支柱产业

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重点是要做到“三破三立”:

一是破除旅游是赔本买卖的观念,树立大旅游发展新思路。旅游已经从少部分人的生活追求变成为大多数人所能所爱,中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从原来的观光饱眼福阶段,进入身体放松、心灵放空的休闲度假时代;按照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以生活方式为主导的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这才是我们的战略机遇。当旅游成为一种生活、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丽水可以全市打造成一个大景区,我们发展旅游的思路、模式和决策取向就要把旅游当作生活方式来抓,实现全民参与,惠及全民。

二是破除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的狭隘观念,树立合心合力发展大旅游的氛围。丽水市区旅游资源丰富,已经包装的旅游项目也有一批,特别是瓯江两岸形成了三山三岛六区十景的格局,已有十多个旅游项目,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分属于市南明山管委会、市林业局、莲都区等市区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机整合,存在着旅游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管理分权等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景区景点统一管理起来,然后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宣传和促销,推进市区旅游集聚发展。

三是破除工业与旅游对立的观念,树立生态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旅游经济被称为“无烟工业”,旅游是融一产、二产、三产统筹发展的,不排斥一产、二产、三产,旅游可以兼容几乎所有的产业。有不少生态工业本身也是旅游的一部分,工业产品一定程度也是旅游产品。同时城市旅游的发展将带动城市品位的提升,而城市品位的提升将带动工业的招商引资;我们只要牢牢守住工业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底线。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形成“像抓工业一样抓旅游”,从而实现以旅游业为引领的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任淑女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丽水是浙江最后撤地设市的年轻城市,也是浙江最大的山区,地大物博,人均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化、城市化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长久以来,“欠发达地区”和“扶贫脱贫”一直是丽水的标签和发展主题,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战略目标指引下,秀山丽水如何自图强?我的理解是两个字:改革。通过改革把广袤农村沉睡的资产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唤醒盘活,把资源变成资本,把资本变成现金,促进农民财产性、金融性和投资性收入,提升乡村资产资源的价值,强化全市干部群众创新创业、自强自立的精气神。

一、丽水的改革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权威经济学家关注和肯定

2013月23日-25日,厉以宁教授带领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相关人员,对丽水“林权流转和林业金融”进行了为期三天专题调研,深入总结丽水改革经验,充分肯定丽水触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2014年3月4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全国两会经济界、农业界联组讨论会时,对我市发放规模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工作给予了肯定。“你们想到的这个办法好,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保障了农民权益,方便了经营大户,值得继续探索下去”。

二、丽水农村资产资源几个初步统计数据

森林覆盖率:80.8,比全省高20个百分点,在全国33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排名第二(低于吉林省白山市83)。

林木蓄积量:据推算目前已近7000万立方米,占全省1/3。按最便宜的400元/立方米薪柴价格推算,价值280亿元。按最普通的800元/立方米木材价格推算,价值560亿元。

重点公益林:1163万亩,占全省1/3。生态公益林补助25元/亩,扣除管护费用4元/亩,农民去年得到省级补助2.44亿元。

山地:2294万亩,占全省1/4。

耕地:128万亩,占全省1/13。

水资源:总量为188亿立方米,人均7604立方米,是全国的3.5倍,是全省的3.65倍。

可开发水电资源:327.8万千瓦,占全省40。

农房:据初步统计,为57.38万户,7641.22万平方米。

宅基地:据初步统计,全市应发宅基地数约61.8万宗(与农房户数有出入),已发约31.4万宗(大部分未进入数据管理,需要重新确权测绘),按每宗100平方米占地算,面积为6180万平方米。

林业生态效益:达2200多亿元。

三、丽水近年来探索改革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

农民下山转移工作:2000年至今,累计下山转移农民30.5万人,其中2008年至今转移13.7万人,年均贡献城市化率1个百分点。

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取得了“全国林改看浙江,浙江林改看丽水”的成绩,2013年,林权贷款余额36.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3/5,居全国第一,累计发放贷款89.7亿元。

农房抵押贷款工作:2013年,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8.23亿元,位居全省第二,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4亿元。

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工作:在全省率先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2013年,发出5本,面积2325亩,凭证获得贷款88万元。

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率从2007年14.1,提高到2013年的32.73,提高18.63个百分点,其中2012年增加3.8个百分点,2013年增加3.83个百分点。

区划调整:到2013年,全市共有53个镇、90个乡、96个社区、30个居委会、2725个行政村、31个街道;相比2000年,增加31个街道,减少12个镇、39个乡、940个行政村。

四、丽水深化农村改革的当务之急

产权是否明晰,主体是否明确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分水岭,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中国改革首先是从产权着手,农业承包制是中国产权改革的开始,让农民拥有了不完整产权,不完整金融权。当前如何深化改革,我们首先要做好以农村土地确权为核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1.土地确权发证。稳妥推进农户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的问题,实现应颁均颁。积极开展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从而明确产权,增进和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激活土地生产要素活力。

2.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加快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造,将村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实行农民经济权利长久化与社会权利属地化的管理制度,确保农民财产权益,实现从村民到社民到股民转变,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避免农民“光屁股”进城,为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扫清障碍。

3.产权流动交易平台网络建设。流动和交易是产权改革的根本途径。搭建农村产权流转平台,以农村产权交易为纽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村集体经济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流转,为生态精品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供空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村集体经济股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流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市本级为龙头,建设丽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逐步建成“五横四纵”的十字体系。“四纵”即:市本级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各县市设立交易分所、各乡镇设立代办点、村级代办点,逐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模式。“五横”即农村综合产权评估事务所、“三农”小额贷款公司、三农担保公司、三农产权流转收储公司、农业政策性保险公司,逐步形成相互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4.金融创新跟进。在原来林地贷款、农房贷款、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等基础上,一手抓扩面覆盖和结构优化,一手抓金融产品创新,为农村改革提供金融保障和支撑。探索农村改革引入信托机制,发挥信托时态中介(借短贷长)、规模中介(积小成多)、受托监控和激励(管理和收益)中介三大功能,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农村产权健康有序开展。稳妥开展“土地流转信托”,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金融属性,强化信托“土地看护人”角色,跟进土地流转后续管理和监督,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收益。

徐子福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根据会议要求,在认真学习了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材料基础上,结合我市农村改革金融工作,就“三问三思”谈几点体会。

一、第一问一思解决的是领导的宗旨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丢弃的重要法宝。作为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关键的问题是把群众愿望、呼声、要求解决好,让我们的老百姓真真切发看到、感受到丽水的发展,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他们带来怎么的好处。丽水作为一个欠发达山区,尽管这些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特别是我们还有超过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民兄弟,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0024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6106元的62。特别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库区农民,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作为政府,无论我们出思路、定政策还是上项目,都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特别是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心里都要装着他们。

二、第二问二思解决的是发展的办法问题。毛泽东曾说:“不解决桥和船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这个桥和船,就是我们要找的科学发展的办法。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提出了独具丽水特色的做法,2012年3月,丽水农村金融改革被列为全国改革试点。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0.76万笔、89.69亿元,贷款余额36.58亿元,居浙江省首位,惠及林农20余万。在支付便农上,我们设立了2114个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小额取现72.05万笔、金额1.93亿元,惠及130余万农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把握机遇,开拓创新,着力发展普惠金融,继续扎实有序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继续巩固深化金融支农“三大工程”。继续做实做优具有“丽水模式”的这三大金融支农工程,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林权抵押贷款要完善政策制度,健全林权交易、流转、处置平台,实现持续扩面增量保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完善丽水市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扩大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社区创建,提高信用评价成果利用率;助农取款服务点建设要将其提升为多功能的农村金融服务站创建,规范管理,优化服务,防范风险,满足农村居民基础金融服务需求。二是继续全面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去年下半年,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及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出台《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实施意见》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管理办法》,把推进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权等“三权”抵押作为深化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接下去我们要抓住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契机,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落实配套制度和保障机制,实现“三权”抵押贷款扩面增量提质,促进更多的农村资源变资本,努力创建三权”抵押贷款的“丽水模式”。三是继续发挥好“三个合力”。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要发挥“行省共建”合力,要主动加强与省政府、人民银行总行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各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更大支持;发挥市县联动合力,建立健全市、县两级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机制,调动发挥各地能动性;发挥部门协同合力,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通过实施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要实现金融体系更加完善、金融保障更加有力、金融运行更加高效。

三、第三问三思解决的是干部的作风与能力问题。“干部干部就得干事”。小平同志讲过:“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实干是最好的工作作风,也是最好的领导方法。就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而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当然会很多。首先来自于法律方面的限制。如目前的《担保法》、《物权法》等现行法律,农村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宅基地只能在本村村民之间流转,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加上农户“一户一宅”限制;同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然也会碰到许多困难。如农房因大量违章出现发证难;农民积极性不高导致土地流转率偏低等。但任何改革都面临困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与农民对土地承包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前提下,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从大的方向来说,我们新出台的两个办法无疑是正确的,我们可以大胆去试、去探索。而且,中央和省里对丽水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也积极支持。3月17日,人总行和省政府在杭州共同召开丽水农村金融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对丽水提出的新做法,也明确表态大力支持丽水先行先试。下一步,要带领相关金融机构,到一些农房抵押或土地承包经营权需求较多的重点乡镇去蹲点调研,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同时要协调法院、建设、国土、农业、林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将“三权”抵押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个一个突破,不断将农村金融改革工作深入推进。

叶朝丐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我市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的专题讨论,明确指向发展中存在的疑问和工作中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这在丽水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能够让每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常规,是在全市党员干部心中注入了一注强心剂,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丽水的具体化,是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直面全市人民呼声、直面丽水未来的动力源。

以“三问三思、三破三立”问计、谋划丽水发展,一问我们发展的目的,如何让丽水老百姓感同身受、同频共振;二问我们发展的支撑,如何有效化解发展中的困境;三问我们发展的路径,如何激发我们党员干部工作的干劲,其根本就是要求我们要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树立群众观点,进而以“三破三立”的精神和干劲,进一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绿色GDP和生态发展的理念,自我加压求发展,增强干事能力,不断激发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干劲。

当前,发展丽水生态经济,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我认为,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要做到三个更加:

一是更加坚定发展的信心。丽水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大的实际是发展。从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撤地设市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发挥丽水丰富优越的生态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和日益彰显的产业特色,赢得了发展机遇,成绩巨大。但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市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尽管我们发展的速度相对还是很快,但由于我们的发展基数低、基础薄弱,与兄弟市比较绝对距离还在加大,可以说,丽水的发展不是太快而是太慢了,GDP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其本质就是发展,追求“绿色”和“生态”的发展,是“三市并举”战略内涵的发展和延伸。在没有了GDP和工业考核的压力下,审视我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时不待我,我们必须坚定发展信心,继续努力、加倍努力。

二是更加完善补偿机制。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支持丽水的发展,把丽水作为建设我省生态屏障的高度,给予了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但是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大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丽水的生态补偿机制。我们要在深化林权配套改革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呼吁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争取更有利于丽水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金,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由“建设财政”向“民生财政”、“环境财政”的方向转变。争取对我市生态保护地区的加大扶持力度,增加省市县联合共建项目,不断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奠定我市为全省贡献生态指标,不拖全省经济发展后腿的良好局面。

三是更加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丽水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力度大,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高速公路396公里,村级公路8887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康庄路的目标,有力促进并加快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从我市现实情况看,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断头路情况在各个地方都还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县与县之间的公路联网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强大助推力,当前,就是要打通断头路,围绕“大路网”发展战略,提升高等级公路比重,加快龙浦高速和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温州段建设;就是要改造国省道,促进公路交通成网提级,加快推进330国道及一批省道提级改造,提级扩面干线公路,形成“七纵七横”公路网;就是要修好通景路,将我市自然资源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修建通景路将景点多、分布散的劣势转化成生态独特和人文资源明显的特点;就是要管好康庄路,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深入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工程,给农村地区的群众带去便利和实惠,并影响改变他们的思维;就是要加快铁路网建设,完成金丽温铁路扩能改造,重点加快作为国铁I级、客货兼顾的区域性铁路——衢宁铁路建设,并要进一步优化铁路网络和枢纽站场布局,加快建设,尽快形成“五线一枢纽”的高速铁路网。

何赤峰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对丽水作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示,这充分体现出习书记的远见卓识,也是对丽水发展方式的根本指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涵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领会。我就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谈点想法。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途径。从经济学的角度,“绿水青山”是我们的资源,资源价值的实现必须要通过以产品、劳务的形式,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必须要有生态成果,在满足市场需求中实现生态价值。如果仅仅是守着的绿水青山,那也是待开发的金山银山。

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在现阶段自己考核GDP是必要的。没有GDP就没有国民收入的分配,李克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之所以要有一定的GDP,是为解决城镇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从地方实际来看,没有GDP,就没有地方财力的保障,也没有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如果光守着绿水青山,不去利用,不把它转化成GDP,我们的地方财力就是无源之水,我们的群众增收、百姓致富就无从谈起。从全省看,丽水要成为浙江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离不开GDP,GDP是区域经济总量衡量的重要指标,其增长率能否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是丽水新增长点的关键指标。当然我们应当追求绿色GDP,如果不是绿色GDP,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欠发达地区有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生态优势和少走弯路上,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生态优势,要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生态成果,满足市场需要,取得生态价值,实现绿色GDP,这才是我们发展的正确路径。省里对丽水不考核GDP,是对丽水的发展导向,是给丽水产业结构调整一个缓冲期,我们自己需要考核GDP,当然我们必须注重绿色GDP的考核,优化GDP的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GDP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提高绿色GDP的比重。

二、如何保护、利用好绿水青山

如何保护、利用好绿水青山,首先是保护,保护好绿水青山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前提,只有保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对其进行可持续的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绿水青山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一是要在保护中利用,保护需要有科学规划,需要项目支撑,需要政府投入,需要体制、机制保障。科学规划包括生态保护区规划、生态工业规划、生态农业规划、生态服务业发展规划,如果生态保护区规划实施不严格,那么生态保护工作就形同虚设;要有一批生态产业项目来支撑生态保护工作,如果没有一批的生态项目建设来支撑,我们的生态保护和绿色GDP就难以实现,这些都需要政府统筹安排。保护生态是为了利用生态,如何在保护中利用,关键是把握一个度,就是不损害生态为前提,否则,所谓的利用也就不可持续。

二是在利用中保护。在利用中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存项目要清理,也就是现存的项目要治水、治气,必须下大决心落实,实际上也是GDP存量结构的优化,联系村的治水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市里对共性问题要及时研究对策和措施,个性问题要让各地自己化解,特别是对农家乐带来的新污染源问题要妥善解决。另一方面,新建项目要符合生态保护规划;要强化绿色GDP指标考核在地方政府和部门工作导向的指挥棒作用,以绿色发展政绩观引领地方政府和部门工作,让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敢、不愿踩生态红线,让污染相关的严重问题不会成为重复性问题,让GDP的增量都是绿色的。

沈根花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市委三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丽水市委关于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的决定》,强调全市上下要亟需做到“三问三思”、“三破三立”。开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体现的是一个解放思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过程,解决的是一个统一思想、明确定位、共推发展的目的。

听了王书记的中心发言,以及其它几位领导的发言,更加坚定了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信念和决心。作为一名政协副主席,我将始终坚持在市委和市政协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中心转按照职责干,为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作出自己的贡献。下面,我围绕会议主题,就政协工作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谈几点体会。

一、始终围绕中心,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实践证明,政协工作只有找准服务大局与发挥自身优势的切入点,把党政工作取向作为自身履职的方向,始终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才能有为有位。一要强化党的领导。旗帜鲜明地同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把政协工作融入全市工作大局,放到全局工作中谋划和推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做到在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努力形成推进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合唱”。二要强化一线作为。做好政协工作,要在精神上保持一线状态,在工作上保持一线作为,在实践中发挥一线作用,争做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马前卒”,与党委政府一道,同频共振、同轴共转、同步共行,以一线的担当,用心、用情做好政协工作。三要强化协商理念。深入推进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高、提案办理协商,充分发挥政协民主协商的重要渠道作用,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在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中,始终瞄准这一目标,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以协商增共识,以协商汇民智,以协商促发展。

二、坚持绿色生态,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这次专题会议围绕“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主题开展学习研讨,可以说抓住了在新起点上如何实现丽水科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三问三思”需要解决的是发展为了什么、靠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三破三立”强调的是发展理念,解决的是坚持发展、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问题。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幸福新丽水,是丽水未来发展的新标杆,是“中国梦”的丽水篇章,也是政协工作的目标导向。一方面,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省委要求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的各个环节都要抓生态,并以改革创新精神提出不考核丽水GDP和工业总产值。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标准,要求我们奋力冲破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另一方面,坚持走绿色生态之路是丽水的优势所在。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充分了解和把握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对丽水来说,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就是拥有青山绿水。如果丽水在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最后无论再用多大的代价,也难以弥补这个损失。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丽水在交通和区位上并不占优势,但丽水可以利用自己独有的生态优势,加大保护和宣传力度,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以此吸引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文化创意、网络经济等企业来丽投资。在丽水目前的经济结构中,可以利用农业绿色资源的优势,加快发展食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既发展壮大区域经济,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挥政协优势,进一步增强履职实效。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政协工作要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思想,找准服务发展大局与发挥政协优势的着力点,多谋助力之策,多做给力之事。第一,要发挥政协人才荟萃优势。积极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配合党委政府为“绿水青山”通向“金山银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为“常青树”长成“摇钱树”培土浇水。下一步,政协要围绕“加大治水、治气、治山、治土力度,着力推进美丽丽水建设”、“明确开发区产业选择方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我市基础教育现代化”以及“拓宽融资渠道,服务企业发展”进行专题协商;要围绕“大企业培育”、“通景公路建设”、“我市农业承接台湾现代农业发展”、“我市民营医院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等课题与政府部门进行对口协商;要围绕“我市港航经济发展”和“我市体育馆、博物馆建设情况”开展界别视察。第二,要发挥政协位置超脱优势。创新民主监督形式,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提高民主监督实效,推动党委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落实和工作改进。第三,要发挥政协联系广泛优势。积极为党委政府的招商引资、改善民生等工作牵线搭桥。

徐亚农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我结合会议主题和人民法院工作实际,谈三点体会: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市委对法院工作的正确领导,才能切实履行好人民法院审判职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深化司法改革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直击司法体制中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人民法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针对司法改革的议论很多,我认为,不管怎么改,人民法院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情和历史的选择,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压舱石”。今后,丽水法院将始终旗帜鲜明地坚持市委的正确领导,正确处理好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坚持市委的领导与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忠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审判职责。

二是必须始终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努力服务民生,才能切实发挥好人民法院职能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法院的首要工作任务。丽水法院将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2014年27项工作要点,落实好丽水法院49项重点工作,坚持能动司法,发挥司法职能,恪守司法本职,用好司法手段,自觉把丽水法院工作置于市委工作大局之中,努力为丽水科学发展提供助力。重点抓好四项具体工作:第一项工作是妥善审理涉“治水”民事、行政案件,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制裁力度,明确并支持各地环保联合会作为环保公益诉讼主体依法起诉,推动与环保部门的“裁执分离”机制建设,依法为“五水共治”提供司法保障。同时,选派34名领导干部和青年党员担任“治水”工作指导员,到一线开展具体工作。第二项工作是认真研究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相关工作,于9月底前出台《关于为推进我市农村金融改革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努力从司法审判层面提出具体的意见建议,助力党委政府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第三项工作是妥善审理涉困企业相关案件,积极运用集中管辖、活扣押、债转股等司法手段,帮扶有市场有前景的涉案困难企业调解纠纷、维持生产、渡过难关。同时,调研出台《关于我市法院执行与破产相衔接的实施办法》,以“执破结合”推动破产案件审理,促使破产企业有序退出,维护社会稳定。第四项工作是建立和完善涉诉信访事项导入、法院与检察机关衔接配合、律师等第三方参与、涉诉信访案件终结移送、依法处理违法上访等工作机制,推动涉诉信访改革。同时,继续推动和完善司法救助机制,不断拓宽涉诉信访案件和困难当事人的社会救助渠道,努力在“法治化”轨道内解决信访难题。

三是必须始终将法院队伍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才能切实树立好人民法院良好形象。

丽水法院将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三个专题讨论,努力查摆法院队伍在司法能力、司法廉洁、司法作风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升“精气神”,努力适应丽水改革创新发展的要求。第一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司法能力建设。对法官的司法综合能力培养,不断强化法学理论与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拓展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教育。特别是全面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社会沟通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第二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司法廉洁建设。加强司法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教育全体法官保持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守住公正司法的职业道德底线。同时,针对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管理漏洞,进一步完善抵御金钱诱惑、人情关系干扰以及避免利益冲突的廉政制度,并以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廉政制度的刚性运行。第三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司法作风建设。始终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丽水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法院工作与坚持群众路线的结合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观点,增强群众感情,维护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依靠公平、公正、公开的司法行动,努力赢得群众信赖。

陈海鹰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第一,“三问三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要求

它要求我们要学会反问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思考过去,走出一条符合丽水实际与规律的新路子。不能认真地总结过去,我们就不可能更好地展望与开拓未来。说到底,这个问题在不少干部思想观念中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澄清与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把思想统一到习总书记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来,把它学深解透办实。从“三问三思”内容来看,它主要回答了“为了谁、靠什么、能不能”的问题。

一是丽水发展为了谁?这是一个立场和方向的问题,主要解决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党性观念的核心问题。只有首先弄清和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正确把握好“靠什么”、“能不能”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正确定位自己,始终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真心服务群众。

二是丽水发展靠什么?就是靠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切切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不是靠牺牲环境,只顾速度、政绩,拍脑袋办事。要总体规划、合理安排、科学论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一时发展。比如水阁工业区这种模式就应当避免;比如过度开发景区、改道、开河这种大搞形式,应当力避。

三是丽水能不能发展?我认为丽水也是一个欠发达地区,但我们能够取得跨越式发展是有根据的:(1)广大党员,尤其是广大领导干部,特别是市委领导求发展的愿望强烈,要求迫切、方法得当、力度加大、认识准确;(2)是我们有得失教训,并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3)习书记曾先后多次来丽水调研,讲的就是丽水独具的后发优势,目前对发展的定位、要求、措施符合中央要求及丽水实际,大环境好,工作定位好,关键是队伍好。

第二,“三破三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实践要求

工作中要讲究矛盾论,从而达成辩证地看,辩证地发展,做到立中有破,破中有立。只立不破,或只破不立,都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与工作方法。联系实际来看,像丽水的水阁工业区,要注意改造、治污达标,就是破中有立,而不是一时赶光杀绝;对三改一拆,也不是唯拆、一概拆,要注意对历史建筑、文化及文物的综合开发、保护与利用,比如新农村与大旅游建设,也不可一哄而上,千村一相。不顾条件地搞大平台、大综合体、大框架,而是要因地制宜,破中有立、立中有破。对那些没历史、文化与实用价值,有害观瞻,不利城市规划的要坚决拆、扩、并,而相反则要护、保、立。中国共产党人,要经常反思,学会唯物辩证法,从而主动把握规律,掌握全局。而不是一阵风、一锅端。尤其是眼前,要十分注意左与右,过左过右都有经验教训,都不是发展的正确定位。陈云同志生前讲过: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句话很有深意,也很有新意。但做起来很难,我们要牢牢把握这根筋。

对“三破三立”,具体要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要服务全局。破与立不能简单化。要坚持实事求是,从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审视、定位、谋划各项工作,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主阵地和根本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完善生态机制,努力实现丽水发展的转型升和新跨越。

二是要服务群众。要结合丽水新一轮发展实际,树立“秀山丽水自图强”理念,加强学习,提高境界,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着眼群众的需要改进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三是要服务基层。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群众,工作主体在基层。如何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关键是要多进百家门、多办百家事。我们要按照一切为了“群众”的原则,设定我们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法,贴近群众、了解群众,把群众的需求和愿望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带着课题下基层,注重带着任务下基层,切实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第三,要把“干在实处”作为“三思三问、三破三立”学习讨论的落脚点

不论是三问三思,还是三破三立,也不论是几问几思几破几立,万变不离其中,就是要讲责任性与实干精神。习总书记讲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干字当头、干在实处、干出业绩。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群教活动。要善于利用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这种形势、环境与平台。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解决具体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深入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听真话、找穴位、把准脉,努力争取丽水发展的再推进、再创新、再跨越。

二是结合本职工作。开展“三思三问、三破三立”学习讨论,最终目的就是要把领导干部的劲头焕发出来,切实抓好本职工作,形成全市上下一心干事业、一道抓落实的合力,把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好。

三是结合重点。民生问题是根本,民生问题可能在重点之中,也可能在重点之外,不论大民生、小民生,都是人民根本利益所指,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事情来抓,把每个民生承诺兑现好。每年我市的民生实事工程不在少数。我们要做的,就是按“时间表”抓好落实,切实把百姓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陈景飞在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

“三问三思、三破三立”引发丽水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丽水要不要发展工业无须怀疑讨论,关键在于如何发展工业和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启动点。这一新的重要论断如何落实,必须“过五关”。

一过“路径定位关”,核心是“在哪里发展生态工业、发展什么样的生态工业和怎样助推生态工业发展”。

空间规划,集聚区(开发区)作为全市工业经济的主阵地、主战场和“一江双城”城市发展框架下的南城新区,如何重新审视、重视区域规划,特别是核心区如何体现各有侧重、功能互补。

产业规划,实施“捏指拢拳”,进一步明确“3 X”主导产业,加快制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

生态规划,围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建设规划;围绕“绿色之区、花园之城、生态之园”,开展城市绿地、绿化彩化美化等规划。

二过“科学考评关”,核心是“如何评价生态工业的发展质量,建立怎样的生态工业综合发展、科学考评体系”。

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发展体系和评价体系是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丽水建设生态文明新标杆的重要内容。对丽水经济开发区的考核,应该遵循工业经济发展规律,既要考核经济总量,又要考核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单位能耗经济效益等指标;既要考核招商数量,更要围绕大项目、好项目考核招商质量;既要考核显绩,更要考核潜绩。

绿色GDP考核应该更加体现经济发展潜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循环利用能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能源消耗控制力、环境治理能力和园区综合管理能力。

三过“治旧疗病关”,核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处置处理遗留问题”。

当前开发区主要矛盾是高污染企业、高能耗企业、高排放企业等“三高”严重,低效产业、低效闲置用地和低质招商项目等“三低”普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企业危机面广,增长后劲不足等等。

下步重点开展“五大”生态工业发展示范试点,即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试点、“三高”专项治理试点,“三低”专项治理试点,“四换三名”工程建设试点、产城融合试点。

四过“育强政策关”,核心是“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三反五不要”招商底线,重点引进、培育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两大主导产业,创新落实“四优三不”政策举措。“四优”,即节对属于这两类主导产业的,要加大内育外引力度,优先安排招商项目入园、优先保障土地等要素供给、优先安排技改项目、优先安排各类评比奖扶项目。“三不”,即新招引项目不属两大主导产业的,不予享受项目入园优惠政策;原有企业中,不属两大主导产业的,一般不再安排扩大再生产用地;专项产业扶持,不属两大主导产业的,一般不再安排财政性政策扶持资金。

五过“干部队伍关”,核心是“如何打造培育一支懂经济、善服务、符合发展需求的干部队伍”。

丽水经济尚处于欠发达阶段,但干部精气神不能“欠发达”。践行“秀山丽水自图强”,就要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负责、敢于碰硬,不回避矛盾,不畏惧困难,不做老好人,不怕得罪人,以壮士断腕的胆识和敢啃硬骨头的勇气,深入推进改革攻坚,不断开创丽水发展新局面。

热门标签:
《在“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在“三问三思”、“三破三立”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