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馆解说词(五)

时间:2020-02-21 礼仪主持 点击:
第三单元红军反“围剿”及其作战原则的形成

1930年夏至1934年底前后,红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原则,但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1934年下半年红军反“围剿”作战失利(单元说明)。

第一组 红军的发展壮大和战略转变

1930年夏,红军开始实行由游击战争向正规战争发展的军事战略转变,这一转变包括作战形式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和军队开始组建正规兵团的组织形式的改变,而作战形式的改变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和标志。这在人民军队发展史上是第一次重大变革。红军的发展壮大为实行运动战奠定了基础。到1930年夏,全国红军已发展到约7万人,地方武装有3万多人。这是中革军委的扩大红军总结(文照)。1930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会议确定集中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这为实行运动战提供了首要条件。这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上海办事处旧址(照片)。此后红军先后集中整编,建立了方面军、军团一级的兵团,及20几个军。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照片)、第3军团(照片)相继成立。继而,两部于8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照片、军旗),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这是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在一起(照片)。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组成红2军团,后来发展成为红二方面军。这是红2军团第9师师部旧址(照片)。鄂豫皖根据地的红1军和红15军后来发展成红四方面军。这是鄂豫皖根据地红军使用过的军号(文物)。其他根据地的红军也相继组建了正规的红军,这是1930年下半年的红军序列表(图表)。红军的整编,基本统一了指挥,提高了战术技术水平,为实行运动战创造了前提条件。

随着红军游击战争的不断胜利,20多块小苏区也逐渐发展成为连接成片的、比较巩固的若干苏区。这为红军实行运动战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阔的回旋余地。这是红军绘制印刷的《苏维埃中国图》(文物)。

第二组红军一至三次反“围剿”及作战原则的形成。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惊。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开始对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照片),其重点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照片)。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反“围剿”作战的新阶段。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以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剿”(照片)。红一方面军约4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等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文物、制字),五天内打了两个胜仗(战例图),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这是参加第一次反“围剿”作战的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部分干部合影(照片)。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曾写到:“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他就是红军在这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活捉的张辉瓒(照),这是缴获张辉瓒的驳克枪、钢笔和怀表(文物)。

从1931年2月开始,国民党当局又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20万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和“分进合击,互相策应”的战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照片)。红一方面军(照片)3万余人,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仍然坚持“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在15天内由西向东横扫700里,五战五胜(战例图),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这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歌(文物)。

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围剿”军总司令(照片),以何应钦为前线总司令,调集3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第三次“围剿”。这时的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分散在远离根据地中心的福建建宁一带,并且经过两次反“围剿”作战还没有得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但毛泽东、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3万人左右,千里回师中央革命根据地,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连战连捷,歼敌3万余人(战例图),又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这是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作战命令(文物)。蒋介石在南昌作的关于《剿匪基本工作之研究》的讲话中,不得不承认其30万人打不过红军的3万人(文物)。一位国民党军官在家书中也写到:国民党军被红军“肥的拖瘦,瘦的拖死”(文物)。

1930年冬开始,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对湘鄂西、鄂豫皖根据地实施“围剿”(照片)。湘鄂西根据地的红军及地方武装与“围剿”军英勇作战,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期“围剿”。这是《红色中华》号外报道的湘鄂西红军取得大胜利的消息(文照),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军留给湖北鹤峰县群众的留声机(文物)。这是1931年初,中共中央为建立红军的无线电通讯,从上海运到洪湖革命根据地的一套收发报机(文物)。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地方武装,采取机动灵活的作战原则,于1930年11月至次年5月连续取得了两次反“围剿”的胜利。这是当年红军画在墙上的宣传画(照)。

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根据地的红4军和红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全军近3万人,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序列表)。这是红四方面军军旗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文物、照片)。红四方面军是继红一方面军之后组建的有进行战役作战能力的一支重要部队,它对于鄂豫皖红军的进一步发展和进行大规模的运动战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红四方面军一部(照片)。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先后发起四次战役。共歼敌约6万人,至使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未及发动,即宣告流产。这是曾经配合红军参加过黄安战役的“列宁号”飞机(照片)。苏家埠战役胜利捷报(文照)。红军的作战紧紧依托根据地和广大人民的支援,这是革命根据地的赤卫队迷惑恐吓敌人的汽油桶――假机关枪、用以破坏敌人通讯线路的锯(文物)。

1930年冬到1932年前后,国民党军队亦连续分别对湘赣、湘鄂赣、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进行“围剿”,企图隔断中央根据地红军与相邻根据地红军之间的策应和支援。这是《民国日报》的有关报道(文照)。湘赣、湘鄂赣、赣东北根据地的红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取得反“围剿”的胜利。这是到湘赣革命根据地投入反“围剿”作战的红7军参加集会时的情形(照片);湘鄂赣苏维埃政府颁发的户籍门牌(文物);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红10军的宣传画(照片)。

第1至3次反“围剿”作战胜利后,红军的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基本形成。这些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反“围剿”为主要形式,依托根据地作战。(二)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三)集中兵力实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四)不失时机地实施进攻,扩大战果或将敌之“围剿”打破于计划实施之前(制字)。

第三组红军进行初步正规化建设

红军进行初步正规化建设,是红军实行战略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实现了初步的统一领导和指挥。1930年2月,中共中央将原作为全党军事运动指导机关的中央军事部,改作为全国红军统帅部的中央军事委员会(表)。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组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国的红军。这是大会主席团检阅红军(照)。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瑞金成立(照片)。军委主席为朱德(照),副主席为王稼祥(照)、彭德怀(照),这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钢印(文物)。

条例、条令是军队的法规,是军人行为的准则,是军队正规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央军委制定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文物)、《中国工农红军纪律条例草案》(文物)等4个条例。此后,又颁布了一系列具体的条例、条令。这对红军正规化建设具有规范化意义。这是中革军委颁发的《苏维埃和群众团体红军旗帜印信式样》(文物)。

在正规化建设的过程中,红军开始建立并逐渐形成部队的训练制度。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训练科目和训练方式。这是红军在苦练杀敌本领(照片)。

红军还分别建立了炮兵、工兵、重机枪(照片)和无线电(照片、文物)等特种分队。它们在红军中的比重不大,也很弱小,却是极其宝贵的。这是红军电台使用的充电机(文物)。

“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文摘)。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文照),它给红军政治工作以法规的地位。使红军政治工作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

红军的政治工作,既要靠政治机关的组织领导,又必须面向基层。1931年2月,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立总政治部并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成立,这是红军总政治部全体人员合影(照片)。红军还建立了一些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创办中革军委机关报――《红星报》和《红星画报》(文物)。《红星画报》这种文字简短、内容精辟、以画为主、一目了然的宣传形式,成为广大官兵所能接受,而又喜闻乐见的读物。但是,由于战争年代条件的艰苦和战争的残酷,该画报发行后基本上失落,留存的便弥足珍贵。军事博物馆建馆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将保存完好的《红星画报》第1-7期捐献给军事博物馆,本馆作为一级文物珍藏和陈列。当时,在各战略区还相继建立了剧社等宣传单位,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这是红军宣传队在跳红星舞(照片)。在加强基层政治工作建设中,还采取了设政治战士、设红星奖章、授团旗和颁布红军誓词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官兵的革命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周恩来、朱德、彭绍辉和杨得志荣获的红星奖章(文物)。它们记录着成就和辉煌。红星奖章是我军最早的奖章,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革军委对有特殊功勋的红军指战员的最高奖赏。红星奖章的颁发,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志,激发了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加强红军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红军积极培养各类人才,努力提高部队素质。各革命根据地都创办了各类红军学校(表),组织和实施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学。这是红军大学学员出早操的情形(照片)。红军卫生学校旧址(照片)。红军学校使用的部分教材(文物)。红军学员王文礼的毕业证书和他用步枪击落敌机后荣获的奖章(文物)。

在正规化建设中,红军的后勤机关从司令部编制中分离出来,与司令部、政治部构成部队三机关的体制。还建立了后方医院(照片)、兵工厂、被服厂等后勤保障机构,为红军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证。这是兵工厂制造的部分武器(文物)、被服厂使用的缝纫机(文物)。

在红军进行正规化的建设中,地方部队与群众武装也不断得到加强。党领导的主力红军、地方部队和群众武装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形成三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这是赤卫队一部(照片)。

热门标签:
《土地革命战争馆解说词(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土地革命战争馆解说词(五).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