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时间:2020-10-05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点击:

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小分队深入学习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我的中国梦,以“城乡规划示范村xx村经济建设成果”为主题,到xx县xx村,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通过实地走访,与村委会、村民深入交流,结合调查问卷,对xx村进行调研。借助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政策对xx发展影响、探讨村规划中部分实际问题,深入履行了此次活动“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主题。



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积极的参入到团队中,认真履行队长及各位学姐、学长布置的工作,主要负责了以下工作:新闻稿件的撰写、联系新闻媒体、为三下乡视频配词、每日活动的总结。



7天,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能力上,收获颇多。感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团队内部紧密合作,利用每位队员优势,性格互补、合理安排工作,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性。



活动前期,队长根据我们的专长及性格特点进行分工。善于和人交流的同学负责入户调研,了解xx发展的具体情况。有摄影专长的同学,全面负责此次活动的摄影工作,活动中,队员们根据事先安排,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工作进行高效有序。活动后期,全队分工、认真的完成了书面材料。



“同心玉成山,协力土变金”,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把自己融入集体才会发挥个人价值。社会日益激烈,团队合作能激发不可思议的潜力,但只有和有凝聚力、严密有序和高效的团队集体组织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创作奇迹。



二、以百姓为中心的好领导班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近十年,xx领导班子紧密结合政府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规划引路,科学发展,在附近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现村内无辍学儿童,道路全部硬化,村民大多在本村企业打工,有的村民还办起了自己的企业。现xx村人均年收入达9000元,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领到200元补助。按村规划,村民分批搬迁,大多已入住新居民楼。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从侧面、多角度的了解了xx村发展建设情况。我意识到,农村发展不但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还要有一个走群众路线、受群众信任、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xx村的变化,得益于村领导班子积极落实中央的三农政策,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此外,xx村充分利用现有优势,结合市场形势,积极招商引资,开展多项经济活动,如:让绿色与财富同行,利用村南的沙滩林地,在不破坏植被基础上,对林地进行“深加工”。借助xx西邻石家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近邻xx小商品市场与石家庄市区,吸引开发商协助开展新农村居民建设,切实的为村民带来福利。



三、深刻的认识到之前,有关专家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喊出的口号“要想富,先修路”。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xx村之间经济发展很落后,后来以尹小平为首的领导班子上台后,紧抓经济发展,首先做的就是修路。2001年开始做修路准备。村内外道路全部硬化后,xx村迎来发展的高潮。在入户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村里以前都是泥土路,村民卖农产品,比邻村便宜,商贩也不愿来收购。而现在,村民不但办起了自己的企业,还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家户户都有现代化家电,很多家庭还开上了小汽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经济飞速发展,就要有商品交流, 要交流,就要有路。商品交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品价值,为百姓带来切实利益。对暂时交通欠发达地区来说,落后的交通影响了群众勤劳致富的热情,严重阻碍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进度,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交通能够得到改善,资源优势就能迅速的转化成经济优势,进而带动经济发展。



7天,时间虽短,收获却颇多。我借助这次三下乡的机会,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了思想政治意识。加大了对党史国情、民生实际、基层发展及对“三农”的认识了解。更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用知识武装自己,投入到祖国复兴的旅程中。


关于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X市位于AA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分别距广州、深圳130公里和80公里,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2区3县,并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和仲恺高新技术2个国家级开发区,常住人口376万人。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9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0元。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X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推进城市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农村低保和看病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保五难”为重点,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其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逐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为逐步建立财政支农长效投入机制,X市专门做出规定,2005年新增财力一半以上,2006年及今后市级新增财力70%以上,县级新增财力50%以上投入“三农”,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产品安全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农民工培训等,2003至2006年,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8.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以及相对贫困片带的发展。



  (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加快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城乡工业联动发展。X市抓住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土地、水、海洋等资源充足和区位、港口条件优越的优势,引导、组织各县区、各乡镇建设各类产业转移园、工业园和工业基地,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目前已有1200万吨中海油炼油项目、1200万吨水泥项目、1200万千瓦X电力等大项目落户X龙门县、港口镇等县区、乡镇,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工业的联动发展。二是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X市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关键,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动农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转变,目前,已形成梅菜、荔枝等六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126万亩,产值21亿元;培育龙头企业131家,出口香港的叶类蔬菜占香港市场的54%,家禽占43%。三是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发展。X市针对旅游资源大部分在乡镇的实际,统筹规划,对100多公里的城乡旅游资源统一开发,目前,已建成的13处旅游景点有12处在乡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三)以推进城市建设为载体,拉开城市空间,缩小城乡差距,逐步使农民转变为市民。一是X市坚持把拉大城市空间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面积扩张,市区面积由2003年的419平方公里扩至目前的2670多平方公里。二是为增强城市对农村的拉动力,X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合城乡两地资源、搭建跨越式发展平台的关键性措施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加大建设力度,把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第三产业转移到农村,把乡村融入城镇,农民转化为市民,城市人口由2003年的70万人增至目前的164万人,逐步实现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四)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X市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一是采取财政分级负担的办法,按省财政30%、县区财政70%的比例统筹城镇低保资金,按省财政和县区财政各50%的比例统筹农村低保资金,按县区财政全额负担统筹五保供养经费,解决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难题。二是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按市县区补助15元、个人筹集50元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手按1个行政村建设1个卫生站、按一级医院标准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中心镇卫生院,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题。三是采取争取上级补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相关部门帮一点、受益企业捐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近1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目前,68%的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上百万人受益,逐步解决了农民行路难题。四是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2003年以来,市财政共安排1.2亿元,新建、扩建、改建农村中小学91所,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题。五是近两年,市、县、镇筹资6000多万元,解决了1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题,筹资3500万元,解决了全市1.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难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五)以中心镇为依托,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城镇的繁荣促进农村的繁荣。X市把发展中心镇、专业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结合点和载体,通过放权、让利、聚业和改造“城中村”等措施,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一是“放权”,即合理划分中心镇财政收支范围,扩大事权、财权,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二是“让利”,即对在中心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建设维护税全额返还,环保排污费、水资源费、各类土地收益除上缴国家和省部分外其余全额返还,返还资金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三是“聚业”,即在中心镇集中规划工业园区,对新上的大型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分散在非中心镇和村的工业项目,采取原地统计产值、收益分成等办法,鼓励其向中心镇集聚,逐步形成城市二、三产业向中心镇延伸,农村二、三产业向中心镇聚集的良好局面。四是“改造城中村”,即在城区和中心镇规划范围内,取消农民宅基地分配,提倡建设农民公寓;对已有的“城中村”,采取“以时间换空间”、“以货币换空间”、“以空间换空间”等办法实施改造。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中心镇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18个中心镇GDP总量321亿元,超过了X全市的1/3,中心镇逐渐成为城市辐射农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转移和集聚农村人口的桥头堡。



  (六)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体制创新,逐步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一是实行统一城乡劳动用工政策,将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在县一级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二是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在乡镇实行“划分税种,核定基数,增量分成,收支挂钩”的财政体制;在县一级建立“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行”的财政激励机制;对市与市级所在的惠城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也进行改革,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几点启示



  分析X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做法,总结其规律,关键是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大胆创新,给“统筹”赋予了新的认识、新的内容:



  (一)城市带动农村靠“辐射”。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历程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首先是发展工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又辐射到了中心镇,中心镇的发展再辐射到了行政村,这样一层层的辐射开来,带动了经济、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医疗、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发展整体。农村没有在发展中被割裂,城市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维持了土地、劳动力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供给。



  (二)工业反哺农业不是“扶贫行动”。X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村企合作模式,开展“百企牵手百村”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产业带动、合作开发、直接参与、智力帮扶、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与新农村示范村合作共建,利用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村企共建,拓展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X市的工业反哺农业不是简单扶贫,而是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不断提高了农村工业化水平。



  (三)统筹得当才能有序发展。X市坚持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将规划延伸到镇、到村,镇里的规划是否到位是市长必须过问的工作。特别是,为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使生产要素按比较优势和市场法则配置和组合,他们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注重市、县、镇、村四级规划的衔接,注重依据各县、镇、村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定位,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了多门类、有特色、错位发展、互补融合的产业体系。

 

热门标签: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 城乡规划专业大学排名
《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调研城乡规划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总结.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