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3-03-15 其他工作总结 点击:
——2015年2月9日在莱芜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王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市上下攻坚突破、砥砺奋进的一年。在中共莱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着力保障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

转调发展稳步推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8亿元,增长8.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9.6亿元,增长6.1,税收占比达到8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需求拉动更加均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5亿元,增长15.4。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开工过亿元项目220个,153个项目竣工投产。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和8,分别提高3.5和2.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0亿元,增长12.7。进出口总额完成22亿美元,其中出口9.2亿美元,增长22.6。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49亿元,实现增加值343亿元,分别增长6.1和11.7。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家,总数达到595家,实现了两年翻番。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7.8,提高1.4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增加389家,全市70以上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68个。创新驱动更加有力,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院士工作站4家,省科学院莱芜技术转化中心投入运行,引进院士及“千人计划”专家7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43,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9,高于全省7.4个百分点,产值占比达到18.7,提高1.3个百分点。标准引领成效显著,万兴食品公司等18家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33项,10个重点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威马泵业、奔速电梯等7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中心,上市挂牌企业两年间由1家增加到15家。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达到788亿元、604亿元,分别增长4.9和5.2。镇域经济稳步发展,9个镇(街道)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市82的村完成土地确权颁证,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稳步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工作进展顺利,带动社会投入12亿元,实施了寨里镇乡村连片治理、雪野绿道等一批优质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编制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民创业更加活跃,新增民营市场主体1.4万家,增长23.4,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41.2。济莱协作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际铁路通过国家批复,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启动建设,110所中小学结成教育发展联盟,多家医疗机构与省立医院、千佛山医院等知名医院开展合作,城镇医保、新农合与济南实现联网结算。旅游、通讯、广播电视、户籍管理同城化取得阶段性成效,31家莱芜农产品专营店在济开业。

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在全市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压减其他支出,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9.6,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面完成十件民生实事,其中,城乡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公交、农村中小学校车村村通走在全省前列。强化就业指导服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1728元和13540元,分别增长8.7和11.3。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基础养老金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设完成4933套保障性住房,3657个困难家庭搬进新居。大力发展养老事业,新建70所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社会福利院、福寿老年公寓等重点工程投入使用,新增养老床位1500张。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完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等70个项目。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城市社区管理逐步规范,基层便民服务不断增强。开展市民业校、文艺下乡、流动图书馆等群众文化活动,优化升级镇村文化站121家。新修《莱芜市志》出版发行。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新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178处,我市运动员在23届省运会再创佳绩。土地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整顿规范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次经济普查顺利完成。强化食品药品监管,食品抽检合格率位居全省前列。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狠抓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全市没有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应急管理、信访维稳、司法服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心城区控规编制完成。城建“456”工程扎实推进,大汶河公园、玉龙湖湿地公园建成开放,孝义河、红土河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汶源西大街、嬴牟大街改造等项目全面竣工。山西中南部铁路莱芜段正式通车,客货站建设进展顺利。镇村建设力度加大,全面完成100个村综合整治和1266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38个村创建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垃圾集中清运实现村村全覆盖,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3条、155公里。口镇、羊里、颜庄通过省级示范镇验收。在全省率先实现所有乡镇通天然气。重拳出击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拆除市区燃煤锅炉143台,淘汰黄标车1.1万辆,空气优良天数较上年增加32天。强化水污染防治,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新增造林面积5.4万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规范整治露天烧烤、户外广告、便民市场,城市面貌有效改观。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抓好农民工工资兑付等10项专项整治工作,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市级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对社会公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规程,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办好市长公开电话、政风行风热线,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为群众解决问题9300多个。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9件、政协委员提案195件。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快,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反腐倡廉取得明显成效,一批违法违纪案件得到严肃查处。

各位代表,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十分不易。这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莱单位、驻莱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莱芜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经济转调步伐不快,发展的质量效益有待提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税增长乏力;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加大力度;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很大;民生保障仍需加强,一些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亟需解决;政府服务管理还不到位,干部作风和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把各方面工作做得更好。

二、201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当前,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改革红利不断显现,内需潜力逐步释放,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稳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积极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成长,经济运行正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国家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济莱协作区加快建设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新常态带来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孕育新希望。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着力点,积极培育壮大经济增长点,就一定能够引领新常态,实现新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工作指导重大转变,以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着力抓转调提质效,抓改革增活力,抓协作创优势,抓民生促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5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把推动经济稳中向好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既要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速,又要在结构调整、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步,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动力,以改革攻坚破除体制机制旧羁绊,以创新驱动构筑科学发展新根基,创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谋百姓之福,多办利民之事,多解群众之忧,提升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必须把依法行政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化解矛盾、推动发展;必须把拼搏进取作为跨越赶超的有力保障,做到坚定信心,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实干兴市,一步一个脚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质量效益

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发展,产业是基础和支撑。我们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提质增效升级,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坚持“敲开核桃”,逐个产业加强分析研究,注重政策引导与企业转型相结合,着力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工业要做强,钢铁产业要突出优化升级,抓好泰钢冷轧不锈钢板材、金属复合材料等项目,巩固扩大钢铁产业优势。非钢产业要壮大规模,增强实力,加快推进节水装备产业园、吉利三联农机、维达纸业等重点项目,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争取非钢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上。新兴产业要尽快成长,提升效益,强化规划引导,落实扶持政策,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农业要做优,坚持高效生态方向,发展“三辣”“三黑”特色产业,加快实用技术推广,新增节水灌溉示范基地5000亩,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服务业要做大,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抓好铁路物流园、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争创全域乡村旅游试点市,确保服务业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市委、市政府将实施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对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10个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尽快形成一批销售收入几十亿、上百亿的优势产业,挺起莱芜经济发展的脊梁。选择100家左右的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引领发展的中坚力量,让新苗长成大树。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家以上。

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突出质量效益导向,坚持好字当头、好字优先,实施项目攻坚,力争新开工大项目200个以上,竣工投产大项目100个以上。严格项目准入和预评审制度,重点看项目是否符合全市转调发展方向,是否符合重点产业培育目标,是否符合节能环保政策,着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毫不放松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突出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招商力量,年内招商引资形成固定资产100亿元以上。完善项目推进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领导联系项目、干部进驻企业、调度督查、观摩评议、要素保障等机制,对项目建设中的难题采取“建账销号”制度,落实一件销号一件,推动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达效。做好民营企业入鲁助推转调创洽谈会签约项目落地工作。健全项目考评体系,突出技术含量、产出效益、能耗水平等指标,适当弱化数量、规模要求,真正使好项目进得来、落得下、发展快。

增强园区集聚能力。我市园区发展较快,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带动能力偏弱,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强化产业引导,推动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省级重点园区和少数产业基础较好、功能配套相对完善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相发展的园区格局。高新区重点强化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重点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开发区要依托鲁矿、泰钢等驻地企业优势,突出钢铁产业配套,发展不锈钢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莱城工业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积极承接济南产业转移。钢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做好钢铁产业延伸文章,突出发展钢铁精深加工、粉末冶金和机械加工产业。农高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提升,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基地。规范园区建设秩序,对承载能力较差、土地浪费严重的“空壳”园区坚决退出,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巩固工商注册制度改革成果,认真落实“两个放宽”、先照后证、多证联办等制度,降低市场准入,提高服务效能,为创业兴业广开方便之门。完善创业辅导、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强化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小额贷款担保等资金扶持,规划建设一批全民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帮助群众创业顺利起步。落实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政策,改善企业融资服务,有效缓解资金制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年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量均增长16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与重大科技计划,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5以上。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30家。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三站两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年内培育1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推进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合作,发挥省科学院莱芜技术转化中心、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雪野生态软件园等平台作用,促进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同产业对接,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标准经济,广泛开展行业对标达标、质量认证、品牌创建等活动,抓好莱钢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等50个项目。实施“5158”人才工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争取引进“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5名以上。科技创新事关长远发展,虽然我市财力非常困难,但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上必须舍得投入,保障到位,为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四、着力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是焕发经济社会活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将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勇于攻坚,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使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四清单一平台”建设,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把该管的管到家,把该放的放到位,为市场腾出更大空间。严格落实行政审批目录清单,坚持“清单之外无审批”,对未列入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再实施。制定公布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既要防范权力越界,又要努力杜绝应为不为、懒政怠政现象,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履职尽责。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让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完善各级政务服务平台,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范运行。加快推进市直部门所属经济实体和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工作。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规范农民住房、宅基地确权登记。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稳步推进产权流动、抵押、担保等工作,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新发展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0家以上。完成供销社综合改革任务。完善镇域经济考核办法,突出项目建设、财税贡献等指标,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抓好省级示范镇建设。

积极推进财税改革。建立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全面公开市直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广开渠道促进财政增收,不断提高收入质量。创新财政支出方式,逐步取消财政对产业、企业的直接补助,设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做好“营改增”有关工作,清理规范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全面完成涉农资金整合工作,打造一批精品亮点工程。财政资金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我们一定珍惜民力,把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加快金融改革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信贷投放。设立中小企业转贷应急资金,扩大小微企业和“三农”专项金融债发行规模,为企业续贷解决燃眉之急。鼓励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直接融资,力争5-6家企业实现上市或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进银行、证券、创投等金融机构,争取新设市级金融机构2家以上,社区支行、小微支行6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融资公司8家以上。为有效破解社会担保能力不强、手段有限的制约,市政府将设立规模5亿元的担保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推进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年内全社会融资总额争取突破1000亿元,增长8以上。完善社会征信管理、金融风险防控、银企对接沟通等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行业自律,促进银企双方增信释疑,合作共赢。严厉打击骗贷诈贷、恶意逃债等行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安排。积极争取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将有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管理。促进城中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加快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加强和改善城市社区服务,年内培育10家精品社区。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机制,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深化开放融合,增创发展新优势

莱芜地域空间较小,聚集资源的能力不强,必须顺应区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的趋势,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发展空间,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

提升济莱协作建设成效。编制济莱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交通、旅游、产业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济莱城际铁路建设,争取年底前具备开工条件。完成山东财经大学莱芜校区一期工程,确保今年秋季实现招生。突出科技交流和产业协作,探索在济南设立研发基地,在莱芜设立济莱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等产业联盟。健全两市人才、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生产要素互联互通和自由流动。深化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让全市居民更多的分享省会城市服务资源。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积极融入“一圈一带”、“蓝黄两区”等发展战略,加快全市转调创新步伐。

做好外经外贸工作。坚持出口与进口并重,扩大特色农产品、机电设备、粉末冶金等优势产品出口,抓好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鼓励更多的企业到境外开发资源、开拓市场、投资项目。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争取在引进战略投资、知名跨国企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拓展国际劳务市场,完善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加快海关综合监管区建设,提高对外开放便利化水平。

六、加强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连民心,点滴总关情。我们要把解决民生难题作为政府应尽的天职,始终满腔热情做好民生工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群众。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开展就业培训,年内完成培训1.2万人,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做好社会养老工作,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家、农村幸福院7家。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985套。完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扩容改造,逐步解决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启动建设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开展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建12所示范幼儿园。健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均公共卫生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完成市医院扩建工程并投入使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新建镇村健身设施113处,启动体校训练场馆建设。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实施全民免除基本殡葬费用。举办中国国际航空体育节。做好国家卫生城、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高水平编制全市“十三五”发展规划。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莱芜是齐鲁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优秀文化代代传承,积淀了以人为本、崇德尚实、守信重义的文化基因。我们要深入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传统题材创作、剧目展演、乡村记忆、全民阅读等工作,融汇古今优秀元素,开启莱芜文化发展新篇章。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健全基层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公益文化场馆,实施群文队伍“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切实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做好十件实事:①在全市所有镇(街道)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民生产生活搞好服务。②实施妇幼健康工程,开展育龄夫妇孕、产前免费健康检查和农村妇女“两癌”筛查救助,实行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③为全市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养老补贴。④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工程,新建扩建3所城区学校,抓好52所农村学校97个校舍标准化项目,改善9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⑤新配备100辆镇村公交车辆,提高公交安全运营水平。⑥完善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在所有镇(街道)配备食品快检设备。⑦启动公共自行车项目,在市区配备自行车1500辆,方便市民环保出行。⑧实施城市道路、绿化、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四网”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⑨建设市民档案馆,免费提供档案保管、查询、利用等服务。⑩完善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新建全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增加救护车辆,提升急救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完善社会矛盾调处解决机制,重点做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领域的纠纷化解。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政府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深入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狠抓食品药品安全,着力治理餐桌污染。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开展“法律七进”、“百名律师包千村”活动,做好法律援助工作。依法保障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合法权益。深化平安莱芜建设,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健全城乡规划体系,编制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地段控规和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加快茂业广场、城发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城源水厂升级改造。完善城市管网建设,敷设高温水、天然气管线66公里,确保城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60,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75。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完成160公里县乡道路改造任务。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做好“4片3线”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积极推行城市管理标准化,健全管理、服务、执法“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城乡面貌进一步改观。

打造优良生态环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境容量控制和项目环评制度,加强耗能企业监督管理,加快淘汰重点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治理大气污染,加快实施城区污染企业搬迁、治污设施建设和扬尘整治,拆除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面完成淘汰黄标车任务,确保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20以上。强化城市水源地封闭保护,努力解决城镇污水直排问题,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开工雪野水库、大冶水库扩容工程,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科学利用雨洪资源,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大城乡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强化国土资源管理,推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多管齐下抓好污染防治,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七、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完成今年各项发展任务,政府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一定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开拓进取,尽职尽责,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各级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严格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自觉将政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推动法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坚持公正文明执法,重点规范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行为,推行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增强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信息发布制度,突出财政资金使用、国有产权交易、重点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群众监督,积极听取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同心同力推动发展。

提升行政服务效能。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探索推行“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办完事”服务模式,营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探索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领域。用好督查和问责两个“利器”,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将继续开展集中服务企业活动,建立帮扶长效机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弘扬务实担当精神。经济越是下行,越需要积极进取,奋发实干,勇于担当。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敢负责、勇承担、动真格,切实履行好为民服务的职责。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作风,引导广大机关干部干一行、爱一行,恪尽职守,用心工作,敬终如始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加强干部履职能力建设,开展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培养行家里手,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坚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抓好反腐倡廉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努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廉政环境。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正确对待权力,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明界限、守纪律、讲规矩。强化权力运行监督,持之以恒查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抓出习惯,抓出长效,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带头落实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等各项规定,以廉政建设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正处在变革与奋进的伟大时代。改革释放红利,创新引领发展,拼搏缔造辉煌。让我们在中共莱芜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坚定信心,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实现莱芜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热门标签: 2015年二级市政真题
《20xx年莱芜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