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3)

时间:2021-08-05 阅读答案 点击: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3)文章来自:爱师网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

复习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

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所谓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分析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文章,所以它是阅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步骤。

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在中考阅读题中,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有: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寻找线索;找寻伏笔;简析照应;把握过渡等

2.要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要注意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这样有助于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对理清文章线索、找寻伏笔照应一类的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部的起承转合,要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信息中提炼。

三、重点例析

例1: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典型题析:

1.问题:

(1)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析和参考答案: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中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顺序,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所以阅读时要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清文章中的写景顺序。

如第3段中的“沿着石壁”——“从云端俯瞰下来”,第4段中的“榕树”——“榕树的背后”,从这些语句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即由下而上,由近到远。

第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来达到“神聚”,其中包括要使到文章的结构严密,条理清楚,这就必须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

本文也是如此,开头写榕树有“更雄壮的进行曲”,结尾写“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这样在结构上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更能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故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

文章来自:爱师网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

复习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

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所谓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分析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文章,所以它是阅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步骤。

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在中考阅读题中,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有: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寻找线索;找寻伏笔;简析照应;把握过渡等

2.要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要注意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这样有助于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对理清文章线索、找寻伏笔照应一类的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部的起承转合,要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信息中提炼。

三、重点例析

例1: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典型题析:

1.问题:

(1)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析和参考答案: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中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顺序,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所以阅读时要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清文章中的写景顺序。

如第3段中的“沿着石壁”——“从云端俯瞰下来”,第4段中的“榕树”——“榕树的背后”,从这些语句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即由下而上,由近到远。

第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来达到“神聚”,其中包括要使到文章的结构严密,条理清楚,这就必须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

本文也是如此,开头写榕树有“更雄壮的进行曲”,结尾写“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这样在结构上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更能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故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文章来自:爱师网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

复习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

复习过程:

一.明确复习内容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所谓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理清、分析文章的思路,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文章,所以它是阅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步骤。

分析文章的思路就是要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在中考阅读题中,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有:划分层次;分析结构;寻找线索;找寻伏笔;简析照应;把握过渡等

2.要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要注意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这样有助于弄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对理清文章线索、找寻伏笔照应一类的题,首先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部的起承转合,要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等关键信息中提炼。

三、重点例析

例1:

①我在泉州的清源山和福州的于山里,看到了辉煌的石壁榕,才知道比起我家屋后那棵倔强的小榕树所奏出的青绿色的生命进行曲来,还有更雄壮的进行曲。

②清源山的石壁榕,真是生命的奇迹。这棵雄伟的榕树,生长在足有三层楼高的一块巨岩上,而本身又有两层楼高,观赏它时,非仰视不可。

③沿着石壁,许多粗壮的根从岩顶射向大地,有的像缆索悬荡在空中,有的像巨蟒盘旋而下。它们把整块巨石紧紧拥抱。假如从云端俯瞰下来,大约会看到这棵榕树像巨人伸出手臂,抱住一块天然宝石,企图把它从大地的母腹中拔出。

④我很幸运,竟在一次大雾天里见到清源石榕别样的风姿。那时,雾气正像炊烟似地袅袅上升,一阵一阵地掠过岩石,而且一阵比一阵浓烈,最后岩石像沉浸在浩渺的云海中,而榕树,被云岚雾霭所凝聚成的大白盘托住,在迷蒙的烟波中忽隐忽现,好像飘动在云中的神树。更有意思的是,在榕树背后,又隐约可以见到岩石的母山中的一座寺庙,庙宇在云雾缭绕中浮沉,朦朦胧胧地,像是天上的殿堂。见到眼前景象,我竟飘飘忽忽起来,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山,置身于琼楼玉宇与金木玉树之前,似乎还听到苏东坡的南方口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⑤在于山,我又一次见到气派雄伟的石壁榕。也是站在巨石肩膀上的云中大树,也是气吞大地的巨蟒似的根群。

⑥了解清源山和于山石壁榕的友人告诉我:这种榕树所立足的岩石,不是一般的岩石,而是最坚硬的花岗岩。如果说,要在世界上寻找一种在最坚硬的基石上生长出来的最顽强的生命,那就是榕树。

⑦他还告诉我,这种生命的奇观,是发端于一种细韧的种子之中。那是一颗成熟的、像小珍珠的果子,果子里面包藏着许多小颗粒似的种子。大约是一只顽皮的鸟儿,在它吞食了榕果之后,就选择这个奇伟的地方,排泄出它消化不了的种子,就凭借岩上那一层尘埃结成的薄薄的泥土,悄悄地、雄心勃勃地长成绿光四射的庞然大物。

⑧仔细瞧瞧,岩石上好像没有别的生命,也许在岩缝里有几株细小的野草,但我看不清。这种岩石真是生命难于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⑨榕树,就在生命难以生存的地方,让自己生长成伟大的生命,在生命难以发展的地方,把自己发展成其他生命望尘莫及的参天巨木。

⑩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

典型题析:

1.问题:

(1)观察和描写清源石榕里风姿的顺序是怎样的?

(2)这篇散文的开头、结尾从结构上和表达效果上起了怎样的作用?

2.分析和参考答案:

第1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散文描写顺序的把握,理清了散文中的写景顺序,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中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顺序,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所以阅读时要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清文章中的写景顺序。

如第3段中的“沿着石壁”——“从云端俯瞰下来”,第4段中的“榕树”——“榕树的背后”,从这些语句我们就能找到答案,即由下而上,由近到远。

第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总是通过许多手段来达到“神聚”,其中包括要使到文章的结构严密,条理清楚,这就必须做到前后连贯、首尾呼应。

本文也是如此,开头写榕树有“更雄壮的进行曲”,结尾写“了不起的生命进行曲”,这样在结构上前后连贯、首尾呼应,在内容上更能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故答案是:互相呼应,首尾连贯,一气呵成,突出榕树生命力的顽强。文章来自:爱师网

典型题析:

1.问题: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分析和参考答案:

这道题是考查学生把握记叙文线索的能力。记叙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

要想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标题、反复出现的词语、议论抒情的句子,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中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如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秃的梧桐”,再分析文章中各个材料是靠什么纽带有机的联结在一起的,那就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作者是以秃的梧桐在一年四季里的不同为线索来组织这篇文章的,故答案是:本文以秃梧桐在不同的季节的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四、训练提升

(一)

①就读书而言,泛读浏览是必不可少的,但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背诵。

②这是被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的。

③宋朝欧阳修的散文继承了韩愈等散文大家的风格,语言平易清晰,更富于抒情色彩和诗的素质。他的后人说他小时候是在背诵了古人许多优秀诗文后才开始写诗的。稍大后,靠借书来读,对有些书则是边抄边读,细细咀嚼,如此,书未抄完,已能成诵。毛泽东曾介绍他五读《红楼梦》的经验:“先当故事读,后当历史读。”并且告诉身边的同志说:“《红楼梦》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列宁曾指出:“应有系统地学习一些东西,否则像这样泛泛地‘读书’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又说:“第一次阅读时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的时候,就会明白的。”前人的这些实践和论述都深刻地阐明了精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地位。具体而言,精读和背诵有助于你透彻地理解著作的内容从而丰富你的学识。

④我自己在几十年的实践中深深感到,对于有些重要著作,必须反复阅读,甚至达到“背诵如流、烂熟于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其中的观点解决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曾多次有过这样的体验:想用某本书中某一观点说明某一问题时,发现那个观点在自己的记忆中并不清晰,又没有作下笔记,那感受就像要开门又找不到钥匙一样。我后来下决心精读背诵了一批重要著作,这种“找不到钥匙”的现象才大大地减少了。

⑤精读和背诵典范著作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的效果。第一,可以吸取典范作品的先进思想和美学思想,充实自己写作的内容;第二,可以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式,使自己笔下消去简陋,增添文采;第三,可以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加强自己作品的表现力。古人将这个规律总结为:多下苦功夫读些书,作文时就会从容不迫。

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自然段的几个论据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用文中的一个短语回答。

(二)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于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于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住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问题:

1.浏览全文,将自己的理解填写在括号中。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写到()再写到(),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文章的线索、顺序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1.读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必须选择一部分最重要的著作加以精读背诵。2.古今中外

(二)1.不叫叫不停地叫。2.时间蝈蝈。

热门标签: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补习班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必背古诗文 初中学习网 初中英语学习网站 中考物理知识点 中考化学方程式总结 初衷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初中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设计第二课时:思路分析(3).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