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九)

时间:2020-09-03 2012年工作计划 点击: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九)

中国教育攻坚克难最矫健的姿态
  “我搭上了异地高考政策首班车,非常幸运!”2012年冬天,长在福州、学在福州的重庆妹子鞠建榕,终于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转回老家就读高三了。在福建当地,她就能报名参考、享受同等待遇。社会期盼多年的异地高考,终于在2012年实现重大突破,梦想照亮现实,千万家庭享受到教育公平的阳光。
  突破,是2012年中国教育最摄人心魄的词汇,也是中国教育攻坚克难最矫健的姿态。异地高考方案从无到有,这是教育公平的重大突破;义务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85%的入学率到100%的入学率,这是教育普及的重大突破;4%的目标从上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到2012年中央和地方财政予以坚决保障,这是优先发展教育的重大突破。一项项重大突破,正是中国教育克服重重困难、加快改革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累累硕果。
  我心中理想的学校
  朱永新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萎缩。
  这种优质的学校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学校。
  欧洲学生家长协会总干事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一所好的小学应符合的标准是:
  (1)一所现代小学是使校内每个儿童都感到自己没有被忽视。
  (2)一所现代小学必定参与最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学革新。
  (3)一所好的小学在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小学与中学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不存在“令人恼火的门槛”。
  (4)一所好的小学必定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既对学生采取尽可能个别的教学方法,又对困难学生提供特殊帮助。
  (5)一所好的小学必定关心属于其他文化的儿童。
  (6)一所好的小学必定为儿童提供得以充分发展的机会。不应当仅仅关心儿童的脑,还要关心他们的手和心,即问题不仅仅在于智育,还在于情感教育、社会教育、生理运动教育、艺术教育……
  (7)一所好的小学必定是“门窗敞开”的,发现始于对周围事物的探究。
  (8)一所好的小学不是一个“孤岛”,它必定通过自己建立起一个合作网络。这一网络应导致由名副其实的教学小组进行的教学。更广泛地说,教学小组应与家长、心理、医疗、社会小组、教学辅助人员、学区督导等和谐地进行合作。一所好的小学必定根据本校活动计划自己规划其行动。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
  (选自《我的理想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解读】
  理想的教育该是什么样的?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朱永新教授阐述了他理想中的教育,描摹出一幅理想的教育蓝图,对在21世纪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各省、市、自治区及各地(市)、县(市)也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1988年,江苏省率先提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决定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主要依靠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逐步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上来。“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战略提出后加速了地方科技事业和经济的发展。1996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各地方随继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或科教兴省(区、市)领导小组,截至到1997年6月,全国共有26个省(市、区)和计划单列市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200多个城市制定了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计划。
  1998年4月,在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第3次大会上,我国学者宣布,从1981年到1997年的10多年里,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1.65%。同年5月,为了严格执行《教育法》、《科技进步法》,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有关教育、科技投入的规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科技经费预算安排和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保证预算内教育和科技经费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通知》第一次明确了对财政预算执行中的超收部分,也要相应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拨款,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法律规定的增长幅度。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朱镕基总理主持,指出要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希望工程:中国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累计募集捐款超过56.7亿元人民币】
  “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活动,是一项民间发起的公益事业。
  中国教育经费缺口很大,贫困地区尤甚。全国6-14周岁的学龄少儿中,有3000多万人从未入学或中途辍学,其中84%在农村。每年因贫困而失学者达上百万人。1989年10月17日,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张胜利等11名失学儿童接受了由团中央颁发的《资助就读证》,此后,团中央根据全国贫困地区儿童失学严重的现状,于1989年10月30日成立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建立了“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其宗旨为: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其资助方式是: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为贫困乡村新盖、修理校舍;为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同年,团中央向全国发起了实施救助失学儿童、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实施20年来累计募集捐款超过56.7亿元人民币,资助346万余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建设希望小学16345所,被誉为中国规模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社会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近期目标】
  “希望工程”的近期目标是: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在中国328个重点扶贫县设立助学金,以提供助学金的方式,实现救助失学少年的目的。
  【希望工程的长远目标】
  “希望工程”的长远目标是: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使地球上每个儿童都获得教育的基本权利。
  【希望工程的资助范围】
  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贫困失学的小学生重返校园直到小学毕业;为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小学”;为贫困地区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为贫困地区的优秀中小学毕业生提供特别奖学金,资助他们深造至大学毕业。
  【领导人对希望工程的关怀】
  1990年9月5日,邓小平亲笔题写“希望工程”四个字。1992年6月10日和10月6日,邓小平同志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1992年4月15日,小平同志为希望工程的题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由此揭开了“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的序幕。
  1991年11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题词:“支持‘希望工程’,关心孩子成长”。
  1992年3月22日,李鹏总理题词:“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兴学利民,造福后代。”
  教育经费硬指标首次实现占GDP4%目标
  挣扎了多少年的“4%”,终在2012年达标。
  日前,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这是财政部负责人首次明确表示,“4%目标”达成。
  过去三十年间,“4%”可谓是中国教育的“阿喀琉斯之踵”,每当官方表态重视教育时,各方都会拿这个久未达标的“4%”来说事。
  早在1986年,以厉以宁、王善迈为首的几位学者做了一份名为“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研究报告”,计算出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国际平均水平为4.24%。据此,1993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
  结果,到2010年,也就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才3.66%。
  此后,有着“新教改”纲领性文件之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一次规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随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表态,要在自己任期结束之前“还上4%的账”。于是,过去两年,成为“4%”达标的主战场。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的文件,并召开全国教育投入和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从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合理安排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依据上述文件,2011年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中来计提教育资金。
  2012年,财政部又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相关政策的通知》。要求地方在收支分类科目中增加了名为“103014804教育资金收入”的科目,以反映从土地收益中所计提的教育资金,并在地方国库中进行分账核算。同时,强调“各地区不得降低计提比例、改变计提方式、虚增成本费用、拖延计提时间”。
  此外,按照总体部署,在2012年和2013年年初,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对各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以便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
  在力度前所未有的政策护航下,“4%”终在2012年达标。
  “4%”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在中共十八大召开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时曾算过一笔账:“我们今年用人民币计价的GDP可以超过50万亿,也就是说财政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要超过2万亿。2012年的财政总收入,虽然还没有到年底,但是,我估计会超过11万亿。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拿六分之一的财政收入用到教育方面。”
  显然,这样一笔“巨款”如何使用好、管理好,是下一步关注的焦点。“这是不得了的钱,全国人民都在盯着这笔钱怎么用,这笔钱要用在培养人身上,绝不能花在搞豪华装修,宿舍变宾馆、食堂变餐厅,扶梯甚至也雕花,走廊里挂电视,其实都没有人看。”有全国人大代表表示。
  据悉,财政部将会同教育部对各省教育经费拨付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以便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同时国家将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监管中心,以便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制度化。
  教育部长袁贵仁亦坦承,现在教育部最关心的事就是“如何能把钱用到刀刃上”。
  校车条例、营养餐护佑学生进入“安全通道”
  4月5日,国务院公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社会广泛关注的校车安全问题被纳入法制轨道。5月23日,教育部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等5个文件,强化营养餐规范管理。这是继国家启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综合治理校车事故以来针对教育民生问题出台的重大举措。专家点评
  袁桂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填补了我国历史上在校车立法方面的空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国要在完善《校车安全条例》的同时,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校车法律体系。在抓安全的同时,要尽快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远,城市因私家车送孩子上学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加快完善校车运行系统,加强对现有校车的监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必须保证营养餐成为“放心餐”,从实施情况看,如何建好学校食堂,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饮食习惯配餐至关重要。(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整理)
  中国教育十年大事记(2002——2012)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教育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2003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薄弱问题。
  ■2004年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正式实施。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6年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所确定目标如期实现。
  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98%。“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实现了对全国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的全面覆盖。
  ■2008年
  国务院决定,在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础上,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
  ■2009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一整套高校毕业生政策体系。
  ■2010年
  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发展学前教育的十条举措。
  新世纪来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实施,绘就了国家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
  ■2011年
  教育部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全面实现“两基”。
  ■2012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下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公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新中国60年语文教育档案库
  新中国成立60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腾飞的60年。就语文教育领域来说,那些影响语文教育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一大批做出卓越贡献的教育大家,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经典著作,60年语文教材的建设和变迁……都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珍藏的丰富资源,都是值得每一位中国人铭记于心的可贵财富。请走进“新中国60周年语文教育档案库”,与我们一同见证60年中国语文教育的辉煌!

热门标签: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1000字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

文章下载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写作素材(九).doc》

VIP请直接点击按钮下载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请使用最新版的WORD和WPS软件打开,如发现文档不全可以联系客服申请处理。

文档下载
VIP免费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