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

时间:2023-03-30 心得体会 点击: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1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触颇深。《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以宏大的视野、历史的高度,全景式展示了习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领袖的成长之路,生动阐明了习总书记是在浓郁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重大国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党领袖。《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讲述了习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展示了习总书记青年时代艰苦奋斗的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根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质、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供了生动范本,为我们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

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习近平总书记 “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这对我的思想和工作方面产生了很多启迪与思考。

一、永远都不放弃学习和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与习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赵华安、张春富说:“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习近平到梁家河插队期间,带着的两个箱子里装的几乎全是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到世界历史著作,从中外文学名著到军事和国际政治著作,他都表现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他在田间地头劳作,利用休息间隙读书;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深夜也要点灯读书。他的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

他更懂得在博览群书中深入思考,形成了很多自己的独特见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相继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进行了专题研究,党的建设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这些都与他的善读善思有密切的联系。

学习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总书记酷爱读书的精神是值得我一生去学习的。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根基,坚定理想信念。一是要积极参加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做好笔记和交流沟通。二是主动学习业务知识,自我加压,制定分阶段学习计划,抓好基本理论、业务知识、新时期的新思想新论断的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延续下去。三是要拓宽知识面,借助网络、报刊等学习法律、科技、经济等方面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面对特殊时期和不公对待,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同时树立了远大志向,作出非同寻常的人生选择,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习总书记看齐,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心聚魂、固本培元、指引航程,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群众需要什么,习近平就干什么”、“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基层群众感情至深, 拿自己的国库粮与群众换粗粮,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这些生动的话语,感人的小事,处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两字的深切体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他在梁家河当村支书期间,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蹲下身子扎根基层办实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现在的精准扶贫,都与他过去的这些与群众深入接触的经历分不开。

当前,全省正在大力加强“三基”建设,开展万名干部到乡镇挂职帮扶,第一书记和村官深入农村基层,科级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等工作,我们作为年轻干部,更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在基层沉下身子,服务群众,通过自己的一己之力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真正落下去,让自己的阅历在基层积累、认识在基层深化、能力在基层锻炼、才智在基层增长。

四、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既是新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迫切要求,也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更是我们党事业发展和伟大实践的郑重选择。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升“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维护核心,立足岗位践行讲话,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2

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自六月出版以来,在广大干群中引起了热论。该书记录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再现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之契的基层故事。我作为刚入职的乡镇干部,每每阅读总书记实干苦干、空乏其身的奋斗故事,一次次地受到鼓舞与洗礼,感触颇多,其中一点是:要学习总书记在基层工作的“三心”,争做合格基层干部。

要有为民之心,做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干部。古人云: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干部要时刻保有一颗为民之心。随着改革的深化,基层群众的生活环境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群众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多元化,需求也多样化。少量基层干部常叹“时代变了”、“民情变了”,基层的工作更难做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这种观点出现的核心点就是缺乏为民意识。基层是一个大“讲堂”,群众就是好“老师”,基层党员干部要多向群众学习,认真贯彻群众路线,汲群众之智慧,解百姓之烦忧。为民之心就要像总书记一样把自己当作黄土地的一部分,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把老百姓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真心真意的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与人民群众以心换心,自然会收获到他们的真情回馈与真心拥护。

要有实干之心,做真抓实干、实招不断的干部。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所在。基层干部要有“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海中得蛟龙”的实干思维,要相信干难事必有所获。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时对老百姓的事情是实心用事,将群众的所想、所需看在眼里、挂在心里、抓在手里,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类困难。实干就要求基层干部主动站在“田埂上”找思路,坐在“炕头上”解民忧,俯下身子、撸起袖子深入到群众中去,将惠农、强农、利农的政策宣传落实到位,找出致富的路子,尽快摘去贫困户的帽子。不断拉近干群间的距离,消除干群间的隔阂,实心用事,才能真正的帮助到群众,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要有尊法之心,做敬法守法、信法用法的干部。“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律是基层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法治思维,不断强化尊法意识,才能使秉公执法者收到尊敬,建立起更加健康的社会环境。基础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方式比较简单,这样就会导致群众矛盾的激化。基层干部要敬法守法,明确“可为”与“不可为”之间的界限,在工作中做到自觉遵守法律,这不仅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也是对干部的保护;还要信法用法,要相信法律是能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摈弃个人主观主义,以公道正派的作风做好群众工作,用好法律的武器,切实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在百姓心里的那杆秤才会保持平衡,群众才会更加认可政府,自觉增强尊法意识。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青年立志成才提供了最好的教材,基层干部要以总书记为标榜,见贤思齐,常怀为民、实干、尊法之心,不断修养历练,培养优秀品格,让生命在基层拼搏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青春光彩。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3

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个部分,全方位、全视角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读这些感人故事,是一次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鸣和升华,更是一次思想上的对表和看齐。总书记身上彰显的优秀品质、人格魅力需要每个人认真学习!

知青雷平生回忆道:“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近平,你怎么还不睡呀?他总是说:再看一会儿。”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农村知青生活,白天劳动强度大,人已经很疲劳,每天吃得也不好,尤其是当上村支书后又要操心村子里的事,但青年习近平总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在物质生活、信息获取手段都已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都有学习乏力、思维懒惰的坏习惯,对比总书记当年在生活清苦的条件下仍能自觉做到学习刻苦、思想艰苦,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反思检讨,看看学习上是否太过放松、思想上是否太过安逸,自觉重整行装再出发。

梁家河原先是贫困村,青年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村子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原因在于“实干”!总书记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吃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一心为民办实事,就像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人民群众的由衷赞扬源于总书记真正把群众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艰巨复杂的任务,解决群众最企盼的事情,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总书记心里装着千百个“梁家河”,挂念着千百万的人民群众,以躬身实践的“实干”精神,带领我们国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

读罢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精神所在,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也更能让年轻一代明白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磨砺使人成长!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4

我通过认真阅读学习了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青春成长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青春唯有和奋斗、拼搏连在一起,才能托起无限宽广的梦想,激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我们要做到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以无怨无悔的奉献书写青春价值,在基层的工作岗位中,我们要学习他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提高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我们青年人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里找寻奋斗的目标,弘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立足实际,克服困难,努力奋进,方能成长成才,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5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国国民,在很大程度上每个人都会对国家领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事实上,领袖的成长经历也的确深深镌刻着时代发展的历史烙印,一个领袖治国理政的方式方法很可能在年轻时代就已经养成,他是否关心人民、了解人民、为了人民,这些思想对于治理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关注我们的领袖,我们想向我们的领袖看齐,我们希望我们的领袖带着我们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带着这样的心情,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看完了习总书记在系上“人生第一个扣子的”地方的经历,感慨良多。

本书是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编辑,配备了梁家河村史馆、知青窑、陕西第一口沼气池和至今仍然发挥效用的淤地坝的照片76幅,由19位身份各异的见证人回忆出那七年间总书记的点滴,让我们有了一个全面客观而立体的印象。从文字中得知,习总书记当时是知青中最为年幼的,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因为当时的“黑帮子弟”的帽子,被迫去了陕北,按照何校长的说法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而这么年轻的开国功勋子弟,在境况那么不如意时却能处之泰然,刻苦学习,除了他自生而来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家庭教养,那就是他有着非常明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雷氏兄弟曾经在访谈中提到,习总书记插队7年中,前后有一些思想变化,自1970年初到1972年回京探父,他的情绪和思想处于稳定向上、刻苦磨炼的时期。我觉得之所以会让一个十几岁少年迅速成长一是陕北土地的影响,陕北是我党的革命“圣地”,从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开始,延安就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黄土地的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一直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前进,可以说,陕北人民思想觉悟高,民风淳朴,环境锤炼了青年习近平的思想;二是习总书记在那个刻苦的年月里,勤奋好学,虽被自制的墨水瓶煤油灯熏得鼻孔漆黑,但是却有看书至深夜“世人皆睡我独醒”的味道,在劳动的闲暇时期,在吃饭的间隙时间,在夜深人静的寂寞时期,他用分析对比的方式看了横贯中西,涉猎众多的书籍,他可以学习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中世纪史》的同时,参考《基督教青年读本》;也可以读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又用钱穆、吕振羽来佐证;他也可以就一个学者观点自己推敲后又与朋友切磋讨论,但最为重要的是,他在那个年月里,认真地、仔细地阅读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他反复地阅读了不同译本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等等,他就经典的许多内容与朋友探讨,也引发了他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探讨,亦引发了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索。现在看来,应是他当时就奠定了自己马克思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了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才能够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保持一颗红心。

在书中我看到,坚定的青年习近平在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被拒之后依然不骄不躁地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做一些真真正正的实事,打坝、修厕所、建沼气站,甚至是开代销店、铁业社,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其实都是我们今天“中国梦”、“中国模式”、“一带一路”的岁月缩影,正如毛主席曾经说过那样,“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会牢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在那个艰苦岁月中为青年习近平打开了一盏灯,照亮了他的心田,让他从一个惴惴不安的少年成长了一个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在陕北,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服务人民,人民群众认可他“表现好,能力强,办成事”,让他在梁家河系上了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打下了现如今治国理想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信仰,伴随着他从曲折少年到奋斗青年,从农村大队党支书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而今,我们作为普通公民,作为共产党人,在了解了他的知青岁月成长历程后,会更加拥护他,向党中央看齐,期待他带领我们一起实现“中国梦”!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6

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最重要,也最关键。青年代表国家的未来,毛主席说过,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勉励青年人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强锻炼,努力成才,不辱使命,勇敢担负起民族国家赋予的大任、重任。在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强调青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走与实践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有志者,事竟成。”“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有没有志向,有没有正确的志向,有没有远大的志向,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有没有希望。所以,当代青年一定要有志,一定要敢立志,而且要立大志。

但是,青年光有志不行,还要有排除万难去实现人生理想的行动。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成不了好钢。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涯和那段特殊岁月,虽然生活十分艰苦,处境特别艰难,但也在品质、能力、修养等方面激励、磨炼和锻炼了他,促使他不断成长成才,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代青年的佼佼者,最终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人在青年时期适当经历一些挫折、苦难、磨砺是十分必要的,是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当代青年的励志成才提供了最好的教材,让我们见贤思齐,不断修养成才,培养优秀品质,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7

七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一只凤凰可以无数次浴火,可以无数次涅槃;七年,全身的细胞都换了个遍;七年,将一个平凡的知识青年,淬炼成了如今的干部精英。时间带来的是什么,自有习总书记的青春答案。

从15岁到22岁,正是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习总书记在梁家河艰难又伟大的知青岁月,他在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对百姓掏心窝的一言一语,无不成为了当代知识青年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鲜活例子,成为党员干部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一个好干部必须要在实践中磨炼培养。年青的习总书记顶着生活上、体力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选择扎根在这个穷乡僻壤,带领大家建成了陕北高原上第一个沼气池,创办了铁业社和缝纫社。他用脚丈量着这片黄色土地的厚度和宽度,用心掏挖着贫瘠高原上每一个可贵之处。正是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为他带来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经验积累,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当代青年干部,坐拥着优越的环境,不再面临着漫天的风沙,就更应该要学习习主席脚踏实地的精神,敢作敢为,磨砺自己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强大意志,向社会举起“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旗帜!

一名好干部必须具备关注和思考社会大事的胸怀。同习总书记下乡的知青说:“他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习近平在梁家河时从来没有放弃过思考,正是这种深邃的文学素养和理论思考,让他真正了解了百姓、了解了社会。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代党员干部不能再把尸位素餐当成理所当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亦不再可取,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多去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多去关注社会时事,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干部!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思其源。党员干部服务的根本在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脚踏在大地上,身置于群众中,会让我感到非常踏实,非常有力量。”他用心胸关怀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把自己的奖品换成了手扶拖拉机,真切地把百姓放在心尖上,也正是如此人民群众才如此爱戴他、拥护他。同理,当代党员干部要想得到人民的信任,就要沉下去,沉到群众所在,贴近群众,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让人民群众看到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党员干部。

年轻干部,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把习近平总书记当成榜样,脚踏实地,关心时事,心系群众,在人生和事业的道路行稳致远,走出一条无愧于心、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群众的正道坦途,为人生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8

伟大之于人,是指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之品德与能力的有机统一。古今中外,有的人生而伟大,但这类人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有的人通过努力奋斗使自己变得看起来伟大,这类人也很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有的人则是为了大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持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燃烧自己,从而能超越前两种伟大,成就最难能可贵的第三种伟大――得到大多数人的衷心认可和拥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联系到他的《之江新语》《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是黄土地的儿子》等文章,梳理他一路走来的所想所说所为,这些无疑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成就的正是第三种伟大。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时深情地说:“当时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公开场合也反复告诫全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把人民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内心,这促使他一路走来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也成就了他党和国家领导核心的地位。诗人臧克家讲:“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道虽未至,吾心向往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和行为遵循,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际,笔者主要谈三点体会:

第一,要充分信任组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习近平总书记的入团入党成了老大难问题,屡屡不被组织批准。但他并没有消极,更没有抗拒,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遍遍上交申请书(入团申请书7篇、入党申请书8篇),这是他对组织的信任,相信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实事求是、一定会给忠诚于她的战士以公正的待遇。这种信任来自于革命家庭的长期熏陶、来自于长期马列主义理论著作的反复研读、来自于社会主义路线教育的实践锻炼、更来自于对学习与实践的思考贯通。

第二,要真心热爱人民。真心热爱人民既要说也要做,最重要的是做到说与做的高度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他对农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激之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是知恩、感恩、报恩的典范,普通人对他的滴水之恩,他只要有机会都将涌泉相报。

第三,要严格管理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的管理可谓严苛:一方面他坚持学习,一有时间就学习,广泛涉猎他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知识,这些知识既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亲人和身边的农民、知青朋友,更来自于七年的农村生产生活实践;另一方面他坚持实践,把自己看成农民的一员,干活向农村壮劳力看齐,再苦再累再脏都不怕,努力争取10个公分,最终也拿到了。更为关键的是,他善于思考和总结,能够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的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进而为燃烧自己服务人民积聚“热源”。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9

青春不仅是那一段奋笔疾书、挥洒汗水的年华,更是一种执着追梦、永不低头的心境。每个人都从自己的青春走过,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只能全身心地做一件事,那就是青春。正是在这一段时光中,一个人在客观环境、主观努力的影响下,塑造了自身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人生的扣子从第一粒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我们不得而知,当不满16岁的习近平踏上奔往陕北的火车时他的所思所想,只知道在他仍然稚气的脸上没有泪水,没有迷茫,眼窝浅显,理想却宏大。在接下来看似漫长而又短暂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一步步成长为黄土地的儿子。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青年当志存高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的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锻炼人的心境与心志,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让一个人哀莫大于心死。习近平选择了前者,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他胸怀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走上了与常人不同的人生道路。在书中,习近平立志办大事,要为群众做实事,他不甘于平淡生活,不馁于挫折失败,他秉信人活一世,须自强不息,做一番事业,并在这个信念支撑下成长,成熟,成功。在后来读大学后,这份从黄土地里生长的信念仍然伴随他的一生,并更加坚实、厚重,成为他立志为民族担当,为人民担当的土壤。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青年当脚踏实地。青年头顶灿烂星空,却不可忘脚下土地。做大事的人,都是从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件小事成长起来的,而人的情操也是从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中培养起来的。当身边的知青一个个离开陕北,习近平却像海绵一样以另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在梁家河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延川县梁家河村民张卫庞等人描述:“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七年,习近平开始度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后,心境更加沉稳。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广大农民,决意扎根梁家河,立志改变梁家河的落后面貌。他带领大家建沼气池、打淤地坝、办供销社、办缝纫社、办铁业社、打水井,只要能实实在在提高大家生活水平,他一定踏踏实实完成。习近平一心办实事,做好事,一手抓基础,一手抓开拓。就像梁河家村民石春阳说的,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过去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就全村出动去乞讨的贫困村庄,一时间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而习近平本人也入了党,当上了村支书,后来上了大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今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背后,有着深刻七年知青岁月的烙印。正如雷平生总结的,只有在基层受过苦,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够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够真正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青年当学而不怠。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在很多村民眼中,对习近平的第一印象不在于这个沉默寡言的外表,而是那两个沉甸甸装满书籍的小箱子。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习近平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经常在保证按时完成劳动量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读书,而这些读书是不带任何功利性的读书。有个别村民疑问,看这些有什么用时,习近平却用自己一以贯之的行动告诉大家,无用为大用,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从马列主义经典、历史著作到文学作品、政治著作,习近平广泛涉猎,这些知识在无形中打动他,引发他的共鸣,继而塑造了他的品格。知青岁月里所养成的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后来习近平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习近平也发自肺腑的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才能走向未来。”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这本书启示我们作为青年,更要不断加强学习,增强本领,既读有字之书,亦不忘阅无字之书。

知青的七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也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这本书对我们广大青年来说,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精神价值。

青春譬如朝日,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时代选择了青年人,正如习近平指出,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我们须明白,此刻的青春用来奋斗,未来的青春才能充满回忆。

最后,把凯鲁亚克在《达摩流浪者》里的一句话,抄录在这里以作收尾,既是对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触,也是希望我们这一代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青年不忘初心,共同铭记:

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10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从那些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的角度,讲述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里的点点滴滴。从“黑帮子弟”的迷茫、彷徨,到直面现实的“过四关”,再到离别时村民们的遥遥相送,与黄土地朝夕相伴的岁月把生活的落差熬成了脚踏实地的坚韧,把家庭遭遇的苦闷磨成了沉稳坚毅的性格,把初来乍到的隔阂锻成了同甘共苦的向心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必不过如此。

在七年坎坷知青路上,总书记仍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如今的年轻党员干部更应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前进力量,以信仰之真、好学之心、守土之责、团结之力肩负起我们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守护好共产党员的“特权”,脚踏实地并且仰望星空。

以“矢志不渝”的信仰之真塑魂补钙。人不能没了信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的“钙”。即使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近平同志始终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守着一颗共产主义信仰之心,以满腔热血投入到了工作中去。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初心。只有不忘初心,坚守共产主义信仰,永葆政治本色,才能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得了“软骨病”,背离了人民群众,自然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年轻干部要坚守信仰,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不畏艰难困苦,只为理想信念执着。

以“寸光寸金”的好学之心勤学善思。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同志初到梁家河时带了个箱子,不算大,一拎却死沉,打开一看全是书。平日里炕头上总是堆了满满的书,虽然白天高强度的体力劳作已经很累,但晚上他“吃过晚饭总是拿起书本,开始学习”。也正是因为习近平同志如饥似渴地读书,古今中外涉猎广泛,才能够团结群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够充分借鉴前人经验,走出困顿,收获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该做的事情;才能够在成为总书记之后,用温文儒雅的“书卷气”得到全国千千万万人民的拥戴。年轻干部应以“寸寸光阴寸寸金”的好学之心,珍惜每一段可以读书的时光,像习总书记一样如饥似渴地广泛阅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文化水平,勤学勤思勤想、善谋善断善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筑牢爱党爱国精神堡垒。

以“实事求是”的守土之责真抓实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曾写到:“七年多上山下乡的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在当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积极前往四川绵阳学习经验,动员全社修建沼气池,一举打破“沼气不过秦岭”谬言;他下到井里和村民们一起挖了一口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用于制造和修理镰刀、铁锨、锄头等工具,为村里增加了收入;他修筑了五大块结实的“水坠坝”,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优质良田……这些实实在在的“好事”让他成为了梁家河村民心里的“好后生”,成为了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守土尽责的好干部。年轻干部在享受前人栽好“绿荫”的同时,也不应忘记革命先辈拼搏奉献、踏实肯干的精神。只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能真正干出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实事,才能真正建立起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实绩。

以“同舟共济”的团结之力乘风破浪。“他用县上奖励给他的三轮摩托,换了一台磨面机,为全村人开了个磨坊,还换了一台手扶拖拉机,为全村人耕地、拉庄稼。”梁家河村民石春阳如是说。习近平同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优先,牢记父亲的教导:做一个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他用尊重与诚恳让50多岁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好好劳作,也用耐心和真诚让犟性子随娃同意再当一回生产队长。就像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所说的那样:“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年轻干部应常怀团结之心,要甘于为普通人弯腰屈膝,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感恩,只有把群众当成亲人,才能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建立起浓厚的鱼水亲情。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1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29名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这本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它是我们一面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镜子和一本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更是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组工干部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管人才的人才,更应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锻造能力。

锻造组工干部的学习能力。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勤于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就如书中讲到习总书记“在窑洞里的时候,就在炕桌上、炕沿上写字。天气暖和的时候,他就搬一块石头,坐在石头上,趴在磨盘上写”。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得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了解群众心,知道群众苦,工作中才没有官话、套话,才会潜心为群众工作。在梁家河的田垄上,在乡亲们的口碑中,习总书记“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在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的自述里都能找到答案。只有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才能在学习中提升、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

锻造组工干部的协调能力。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陕北农村砍柴难,做饭、取暖、照明更是难题,后来习总书记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并亲自参与建设,排除故障,成功点火,最终破解了陕北农村老大难的燃料难题,在延川县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沼气革命。因此,有良好的协调能力,是组工干部完成工作任务的推进剂,应广积人脉、敢于联络,在综合协调中占据主导地位,才能胜任“急、难、险、重”任务。

锻造组织工干部的执行能力。组工干部既要坚决贯彻上级精神、完成领导交待的各项任务,也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独挡一面的能力,这就是执行能力。书中采访刘明升问起习总书记的特点时,他的回答是:“他一旦担起了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敢干事,敢干大事”。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7年,正是他那种想干事,执行力强的精神,给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认识打下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组工干部,有较强的执行力很关键,必须勤奋工作,遇事多思考,工作做到“日事日毕”,推动工作才不会“走样”。

锻造组工干部的适应能力。从书中学到,习总书记作为北京来的知青,带的书装了“两个很沉的箱子”,却并没有在庄稼汉眼里显得格格不入。相反,他扎根在黄土地,和每一个人处好关系,用脚丈量着黄土地的宽度与厚度,让乡亲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因此,组工干部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习总书记下乡插队当知青那样,摆正心态,处理好同志间的关系,把自己主动融入所处的环境,不骄不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得到周边群众、同事的拥护和支持,确保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12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记录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全国发布,采访实录采访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身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来让人感动、感佩、感奋,如饮甘露,如沐春风。

“五关”的历练,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关是过跳蚤关。总书记最受不了的就是跳蚤,当时那个跳蚤,一咬就是成片的红包,最后红包就变成水泡了,水泡就烂掉,痛不欲生。但是三年以后过去了,那也真是叫“牛肉马皮”了,不怕咬了。第二关就是饮食关。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五谷杂粮,而是是糠菜半斤粮,慢慢地他就学会什么都吃了,没有吃的还不吃嘛?最后最爱吃老百姓送来的东西。这家送一个玉米糕,那家送来一个高粱米的团子,吃得都很好。酸菜成为最好的美味佳肴,以至于到后来总书记还想念那个酸菜。第三关就是生活关。生活关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后来就慢慢什么都学。学着捻毛线,但是织袜子还是织不好,但是缝衣服、缝被子这些活都是自己做,所有的这一套生活上的事情都会自己料理,所以这个是受益无穷,为以后打下的基础。第四关就是劳动关。刚去上了山就气喘吁吁,后来给评的分是六分,当时六分是什么呢?刚刚参加劳动的小女孩,十五六岁。但是这一年下来他就干得没黑没白,风里雨里都在窑洞里铡草,牲口圈里铡草,然后一样一样地学。一年过去了以后全掌握了,体力也上来了。后来就评成十分,十分还是里边最壮的劳动力。像夏天担麦子,二百多斤,十里山路一口气就下来了。第五关,那就是思想关。开始是格格不入,当看到他们这个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他跟他的同学说,你们感觉有没有像山顶洞人的感觉,那都是说得很不像话了,但是后来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住了七年。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一卷好干部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始终为民的奋斗史。岁月无痕,老百姓的记忆里却深深镌刻着永不变更的初心;人心有情,青年干部的成长当以此为镜,投影出为民服务的绚丽色彩。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13

近期发行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揭开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本书通过一系列纪实采访,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一个国家领袖青年时期的经历,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吃苦耐劳方能百炼成钢。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只身从北京来到了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当知青,在四顾茫茫的黄土高坡上一干就是7年。初来乍到的他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打坝、挑粪,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险活都抢着干,两年后就拿到了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历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韧不拔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品格,艰难环境和曲折经历为他成长为的党的领袖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段苦难岁月成为了恍如隔世的记忆,但这并不意味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时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站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我们的青年干部更应该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和挑战,在各自的岗位上认真履职尽责,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敢于担当方能成就事业。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从15岁到22岁,正是从少年到青年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时期。从进村一开始的迷惘、彷徨到离开梁家河时的目标坚定、充满自信,透过采访实录,我们看到了一位踏实干事、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1974年的梁家河,土地贫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难。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主动担当作为,带领梁家河村民建成了第一口沼气池,这也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农民做饭、照明和施肥问题,到现在梁家河仍有村民在使用沼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干部将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繁杂的形势、繁重的任务,青年干部要把敢于担当作为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困难问题面前,要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韧劲,做到不推诿、不扯皮、不拖延、不敷衍,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心系群众方能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知青到党的总书记,在这中间,他经历了县级、市级、省级各层级,经历了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经历了知青到大学生到党的领导干部。这一系列的成长中,他始终心系群众,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千方百计为民谋利。在梁家河大队当党支部书记的几年里,习近平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带领种蔬菜,为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代理小商店),不断地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我们的青年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意识,对群众充满深厚的感情,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家人,听取群众的心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热门标签: 读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1000字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